“这……晏姑娘的意思是……”
晏相淇一笑:“孟老板用粮食向百姓租借土地,并雇佣他们继续种桑,既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保证了桑蚕来源,这不是一石二鸟之计么?”
孟弘安眉头紧皱,陷入沉思。·k~u·a¢i¢d!u¨x·s?..c·o^m+不知过了多久,他道:“此计虽好,可从长远来看,农户没了种稻的土地,没了种子,明年可怎么办?”
“我若这么做,其他商户必然会效仿,那么以后百姓就无法交上粮税,官府必然不肯答应。”
晏相淇笑了笑,道:“孟老板不必担心此事。这个法子是江南治水的一位大人提出来的。只需取个折中的法子,每户三亩田改一亩种桑,收成后再分三成给百姓买种子,既保证了长远之需,也解了燃眉之急。”
孟弘安听完这番话,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一拍脑袋:“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可真是个极好的办法!”
他高兴得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这这这,这究竟是哪位大人想出来?简直是天衣无缝,佩服佩服!”
晏相淇露出笑:“是虞舟渐。?j!i.n-g?w+u\x¢s-.^c′o′m/”
孟弘安眼睛一亮:“是那位年轻状元?天呐,果然是江山辈有人才出,可敬可佩啊!”
晏相淇等了一会儿,见时机差不多了,便道出自己的目的:“孟老板,实不相瞒,若此计可行,我们想以此做成本,入股成绣局。”
孟弘安听了她这话,不由一顿,看了她一会儿,道:“你想入股几成?”
晏相淇一笑,伸出三根手指:“虞大人两成,我一成。”
他没有说话,拊掌沉思,过了一会儿,道:“罢,若是没有虞大人与晏姑娘,想我成绣局也撑不了几年。”
“我孟弘安不是个白眼狼,此事就这么说定了。”
见他这么爽快便答应了下来,晏相淇还是不由一愣。_d.i.n/g.d`i-a_n/s¢h!u.k¨u\.?c.o/m?
她露出真心实意的笑来,伸出手去:“孟老板是个爽快人,既然如此,日后便多加合作了。”
孟弘安看着她,也舒心一笑,伸手回握:“孟某虽只见过晏姑娘几次面,但此前这么多年的交易合作,我是信得过晏姑娘的为人的。”
第49章 事成
有了虞舟渐这层关系, 她们也不必担忧那边的情况,是以几日后孟弘安便动身去往江南。
大概过了十来天,她同时收到虞舟渐和孟弘安的来信。
孟弘安到了江南不久, 虞舟渐便派人接他过去共同商议。
孟弘安在江南租贷的田地也有好几十亩,如今灾情严重,虞舟渐提出把这些土地分出三分之二来给百姓们种粮食, 孟弘安当然理解,爽快答应了。
毕竟说到底, 眼下这个节骨眼上, 桑商本就看朝廷的脸色行事,根本不敢主动惹事。
虞舟渐能同意他们继续种桑,已经让孟弘安喜出望外了, 毕竟他之前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今年蚕桑产量颗粒无收。
在江南那边马不停蹄忙活了半个多月,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
以粮借田的事有了着落, 与百姓们商议后他们也乐得其成,是以此举还算顺利。
耽搁了近三个月的桑苗终于下发出去, 种在了青悠悠的秧苗旁边,孟弘安一颗心终于能踏踏实实地落下来。
接下来他只需与朝廷一起,到处筹办粮米,和大家一起渡过这个灾季, 等秋季稻谷成熟丰收, 那么一切就算圆满成功了。
孟弘安在信里写得充满希望与干劲, 晏相淇看了也不禁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接着便是虞舟渐的信。相比孟弘安洋洋洒洒一大篇抒发内心心情的内容,他的信显得简略了不少, 只有薄薄两页纸。
第一页简单说了下江南那边的情况还有他接下来的打算, 条条框框周全合理,什么都考虑进去了, 让人挑不出丝毫的差错来。
晏相淇忽然想到那次在永宁伯府无意间听到卫正沧与虞舟渐的谈话,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天推辞说术业有专攻的人,谁能想到在治水救灾方面其实也能做得如此出色呢?
然而在看清第二页的内容时她便笑不出来了。
“上次一别,虞某竟觉晏姑娘那日所说越发有理,是以主动请缨,与诸位大人共同接下这门差事。治水救灾时感艰辛,然而空闲之余总不免想起晏姑娘那日的言辞恳切与信任。何况路有饿孚,民生艰难,身为百姓父母官更感责任之重大,不敢松懈怠责。”
“离京时走得匆忙,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