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城外,难民队伍绵延数里,衣衫褴褛,面黄肌瘦。!w.6¨1+p`.¢c.o′m¨
楚轩站在城门楼上,看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对身旁的王嫣儿道:“开城门,全部接纳。”
王嫣儿有些担忧:“夫君,这么多难民,粮食够吗?”
“抄没的乡绅粮囤还有不少,新种的土豆、玉米也快能收了。”
楚轩语气坚定,“打开粮仓,先熬粥赈济。纺织机厂正好缺人手,让女眷们去学纺织;男丁中年轻力壮的,分到军械厂和矿场,老弱的安排去开垦荒地。”
城门大开,衙役们有序引导难民入城。
一个抱着婴儿的妇人跪在楚轩面前,泣不成声:
“将军救命!沈家军烧了我们的村子,杀了我男人,求将军收留我们娘俩……”
楚轩伸手扶起她:
“起来吧,到了石柱,就有活路。去那边登记,领粥喝,然后会有人安排你们做工。”
他转向身旁的吏员,“登记时问清籍贯、特长,女眷优先安排纺织厂,男丁按体力分配。”
难民们涌入城内,看到街边支起的粥棚,热气腾腾的米粥散发着香气,许多人当场跪倒在地,磕头致谢。
一个白发老翁捧着粥碗,手颤抖着,泪水滴入粥中:“这辈子……总算能喝上一顿饱粥了……”
数天后。,x.q?i_u\s·h,u¢b_a¨n`g_._c!o~m`
纺织机厂设在原乡绅的空宅院内,数十台仿珍妮机已调试完毕。
王嫣儿亲自坐镇,指导难民女眷操作。
“看好了,这是锭子,纱线从这里过……”
她耐心演示着,“手脚要协调,熟能生巧。织出一匹布,就能换半斗米。”
一个名叫春桃的年轻妇人,手指被纱线磨破了皮,却咬牙坚持着。
当她终于织出第一尺平整的布匹时,眼中泛起了泪光:
“以前在老家,给地主家织布,工钱连肚子都填不饱。现在……我自己能挣粮食了!”
军械厂里,锤声叮当。陈丰毅正在指导男丁们锻造箭头。
“淬火的时候要快,不然硬度不够!”
他大声喊着,“这些箭头,将来是要射向沈卫国的匪兵的!你们做工越用心,咱们的兵就越强!”
一个曾是铁匠的难民主动上前:“陈大哥,我懂淬火,让我来试试!”
他接过烧红的箭头,精准地浸入水中,发出“滋啦”一声响,取出后用锤子敲击,发出清脆的金属声。?求,书^帮_ +更-新-最_全*
陈丰毅点头:“好手艺!以后你带几个弟兄,专门负责箭头淬火!”
矿场里,男丁们扛着锄头镐头,在山坡上挖掘铁矿。
虽然辛苦,但每人每天能领到两个玉米面窝头,还有一碗菜汤。
一个叫李壮的汉子,边挖边对同伴说:
“以前给沈卫国那狗贼修城墙,累死累活还不给饭吃,稍不留神就被鞭子抽。现在在这,干活虽累,却能吃饱,还能挣工钱给家里寄!”
楚轩时常到各工坊巡视。
在纺织机厂,他看着飞转的锭子,对王嫣儿道:
“产量还要提高,不仅要供石柱军民,还要能卖到周边州县,换取药材和铁器。”
在军械厂,他拿起新锻造的燧发枪枪管,仔细查看内壁:
“光洁度还不够,再打磨。子弹的装药量要统一,不能有的威力大,有的威力小。”
夜晚,石柱城内灯火点点,不再是往日的死寂。
纺织机的轰鸣、军械厂的锤声、难民们吃饭时的交谈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乐章。
一个孩童捧着玉米面窝头,吃得狼吞虎咽,他母亲在一旁笑着:
“慢点吃,锅里还有,以后天天都有得吃。”
街角的告示栏前,贴着新一期的《石柱新报》,上面用大字写着:
“楚将军令:凡在石柱做工满三月者,可按丁口分田!”
人群围拢着,识字的人高声朗读,引来阵阵欢呼。
“分田!又能做工又能分田!”
“楚将军真是活菩萨啊!”
“等攒够了力气,我也要去军校报名,跟着将军打跑那些狗贼!”
欢呼声中,石柱的实力在飞速壮大。
民心所向,兵源、粮饷、军械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乱世的苦难熔铸成反抗的力量。
……
紫禁城皇极殿的铜龟鹤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