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了,是木芙蓉。”
本来卫长公主说没必要的。
但是在这个地方,真的挺合适的,这座本来就该充满木芙蓉的城市,得到了它应得的。
在带队进行绿化的时候,司马期终于成功的组建了自己的足球队。
司马期也不知道自己的球队应该叫什么名字。
后来看种花后,来往的客商说‘这哪儿是成都,这分明是芙蓉城。’
‘芙蓉城吗?十里锦官,也可以叫做锦官城。’
司马期得到了灵感,就把这支球队取名为成都蓉城。
司马期完成了成都二环往外的道路的改造任务。
这个过程中,不少人看司马期年轻,想要使绊子,在这个工程里搞点好处。
结果毫无意外,全都把自己搭了进去。
有的是司马期亲自处理的,有些是不知道被谁处理的。
霍海也是看似毫不在意,实则盯着全过程。
整个城市改造中,本地豪族没有捡到任何好处。
同时成都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
他们唯一得到的好处是,让司马期得到了巨大的政绩。
所有相关的报告,霍海直接付之一炬。
和霍海知道的时间线上的年号再一次发生了不同。
本来太初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进入天汉的。
但是,刘彻压着天汉的年号不动,继续使用太初这个年号。
太初五年。
北方大旱。
粮食产量锐减。
粮价攀升。
对于北方各地没有太大影响,该吃吃该喝喝,因为在这个城市化的第十个年头,大汉的平均工资已经提升到了九千五百大钱。
六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对社会送出了四千四百万新生知识人口。
这些人口在经历短暂的经验积累期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工资迅速朝着四万逼近。
生活中,单个铜钱的使用率越来越低。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大汉出现了最终的货币改制。
由银元和铜币代替了原来的铜钱。
其中银元代表一两,也就是一汉币。
而铜钱有两种,一大一小。
大的那一套是一角两角伍角,小的那一套是一分两分五分。
最小的一分,等于曾经的十铜钱。
铜钱依旧再使用,但是使用率越来越低。
米价的飞速上涨粮价和物价的上涨,在迅速蓬勃的工资和迅速丰富的物产面前,并不明显。
但是!
汉地十三州的人受得了,肃慎鲜卑人顶不住了。
这些年来,大汉疯狂的给肃慎鲜卑输送粮食,价格很低。
他们在自己所在的区域,建设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获取的工资,别说养一家三口了,就是养一家十口都没问题。
按照他们以前的老活法儿,养二十口,三十口,五十口,都不是问题。
这种态势下,肃慎和鲜卑人口迅速膨胀。
但,这个过程中,膨胀的是肃慎地区和鲜卑地区的人口,而不是肃慎土人人口鲜卑土人人口。
在进入经济社会,知道经济的好处后,在上层对大汉投诚后,大量汉人富人来到了这些地方。
他们可不是一个人只娶一个老婆的。
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三个,五个,甚至更多,都有。
与此同时,原来的卫满朝鲜,现在被称之为旧卫国人被迁移进来,肃慎土人鲜卑土人又同他们混姻。
所以很难发现自己族群的出生人口比例不太对劲。
目前肃慎地区人口已经从近二十年前的五十万人。
暴涨到了三百八十万人。
虽然其中一半以上是不到十四岁的少年。
但是对于整个地区来说,十四岁已经可以养家了,毕竟他们不是六年义务制教育,而是三年。
而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十三州汉民和新肃慎汉民的混血。
鲜卑那边情况也差不多。
但到了今年,粮价突然上涨,接近八百万人口突然之间吃不起饭了。
穷则思变。
穷会让所有人自己想办法找出路。
靠近津门比较近的肃慎人最先发现出路。
大汉开始去遥远的澳岛建立聚落,在那边开矿,放牧。
缺少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