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京都复杂的地形,设置伏击点,拖延明军的进攻步伐至于外交,我们不妨再试试,或许可以通过南朝,或是其他尚未明确表态的势力,寻求一线生机。”
足利义满沉默片刻,似乎在权衡畠山基国的每一句话。
最终,他缓缓摇了摇头。
“没用了。”
畠山基国眼见足利义满斗志全无,心中暗恼,干脆一跺脚,行礼后径自走了,再不言语。
足利义满知道自己伤了这位忠心耿耿的手下的心,但也只是一声叹息。
之所以畠山基国表现的比足利义满还关切,是因为跟其他家族相比,在室町幕府这条大船上,他畠山氏是最下不了船的。
畠山氏是幕府御家人,地位显赫,畠山氏在足利一门中尤为尊贵,与斯波氏并列,畠山基国是整个京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谁都能背叛幕府,但他不行。
至于剩下的两家,也就是斯波氏和细川氏,之前就一向不对付,这时候眼见大难临头,却有了一些新的龃龉。
而提到这两家的恩怨,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之前出现过数次的人物,也就是细川赖之。
细川赖之幼年时即与父亲细川赖春一起转战各地,并且在赞岐的白峰城之战中消灭了细川清氏,从而确立了幕府在四国地区政权的稳固,当年足利尊氏听了高师直、高师泰兄弟的劝告,就是派高师泰、细川赖之、佐佐木高氏等嫡系武将领军赶赴美浓国,在黑地河与藤河之间布阵以阻击北畠军的。
他还是室町幕府的“顾命大臣”,在足利义满年幼时就作为重要的家臣来辅佐他。
当时室町幕府就是管领细川赖之作为足利义满的“乌帽子亲”。
呃,这是日本贵族的一个传统,有点类似于“干爹”或者“教父”的意思,日本贵族男子在行元服礼的时候,会由一位德高望重或者有权有势的人为他戴上乌帽子,系上帽带,并且拟定一个大名,这位执行仪式的人就被称为“乌帽子亲”,他通过为少年男子行元服礼,从此就与此男子结为父子之亲,不但要关照此男子,还经常把自己名字里的一个字赐给对方。
而由于足利义满年幼,细川氏一门独揽了室町幕府的大权,细川赖之实施应安大法,强化了土地的支配,并对京都和镰仓的五山制度进行整备,强化了对宗教的统治,同时向南朝的固有势力圈九州岛派遣今川了俊、大内义弘,弱化了南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苦心经营二十年以后顺利在九州岛翻盘。
可以说,九州岛和四国岛,都是在细川赖之的亲自布局下,北朝室町幕府才拿到手绝大部分的。
所以当时的细川家家主细川赖之,就在幕府中有很高的地位,但而在康历政变里,细川赖之这位幕府老臣受到斯波义将的排挤而回到了其领地赞岐,由细川满元接任家主,嗯,日本叫家督。
而所谓的“康历政变”,指的就是反对细川赖之一派的守护大名斯波义将、土岐赖康包围了义满的邸宅,要求罢免细川赖之,因此细川赖之被免去了管领一职,以斯波义将代之。
康历政变以后幕府中的人事全被斯波一派取代,斯波义将下达了讨伐细川赖之的命令,但足利义满却在翌年以赖之是元老为由赦免了他,让细川和斯波两派并存互相牵制,借此增强了幕府将军的权力。
所以,细川氏和斯波氏,说是水火不容,其实也不为过。
甚至可以说,这次进攻南朝的失败,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斯波义将和细川满元都不肯眼看对方立下灭国之功,而两人一起出征,又因为搭班子合不来,加上个智略不是很足的赤松义则,三人一起扯后腿,这才在很多需要全力进攻的时候,都互相留了一手。
一人留一手,这就是三手了,这还怎么打仗?
当初中军统帅斯波义将重伤昏迷,最高兴的就是细川满元,因为当年“康历政变”里,逼宫足利义满,让细川赖之下台的土岐赖康几年前就已经死了,美浓国的土岐氏陷入了内乱,足利义满就在细川满元的怂恿下,下令讨伐土岐氏,即土岐康行之乱。
嗯.只能说幕府这帮虫豸,一旦面对真正的强敌,确实是不太团结。
不过这也难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要是这些家族都忠心耿耿没有任何私心,只为了足利义满的目标使劲,那才是咄咄怪事。
这些家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明争暗斗几十年了,让他们之前不内斗,不行;现在停止内斗,更不可能。
所以,对足利义满其实一直颇有微词的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