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他将信件放在控制台,那里正显示着“祝融一号”的最终状态参数,暗能水晶的能量储备已经充至100%,像一颗等待绽放的种子。
2016年的春天,发射窗口终于到来。戈壁滩的风带着沙砾,打在观测塔的玻璃上噼啪作响。陈晓站在指挥大厅的最高处,身边是同样白发苍苍的李院士——老人特意从上海赶来,手里还握着当年那本记录铀颗粒运动的笔记本。林薇穿着指挥服,正在调度台前最后确认指令,她的女儿——刚从清华大学特殊材料专业毕业的陈曦,作为助理工程师站在旁边,手里的备用魔杖与母亲的款式一模一样。“30分钟后进入射前程序。”广播里传来调度员的声音,指挥大厅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陈晓看着屏幕上的航天员画面,他们正检查舱内的魔法应急系统,头盔内侧的“思维传导咒阵”能在紧急情况下实现无声沟通,这是林薇团队花了五年才完善的技术。当倒计时进入最后10秒时,整个大厅的人都屏住了呼吸。陈晓下意识地握紧口袋里的共振水晶,水晶传来微弱的震颤,与火箭的燃料泵频率形成奇妙的共鸣。“点火!”随着指令下达,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将巨大的箭体推向夜空,尾焰在深蓝的天幕上划出一道金色的轨迹,像一根连接地球与宇宙的丝线。“助推器分离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地火转移轨道切入成功!”报喜声接连响起,指挥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李院士的眼眶湿润了,他指着屏幕上逐渐缩小的火箭光点:“当年我们连计算器都要进口,现在却能把带着魔法的飞船送向火星...”话没说完就被掌声淹没。陈晓望着窗外的星空,那里的火星此刻只是一颗不起眼的红色亮星,但他知道,有一艘载着地球文明印记的飞船正在向它靠近。飞船的舱壁上,人类的科技智慧与魔法智慧交织成网,像一件能抵御星际风浪的蓑衣;暗能水晶在能源舱里静静发光,吸收着宇宙的能量,也储存着地球的温度。陈曦突然指着屏幕:“看!火星的魔法场响应了!”监测数据显示,在火箭进入地火转移轨道的瞬间,火星极地的魔法能量出现了同步波动,像远方朋友的挥手致意。林薇握住女儿的手,母女俩的目光在屏幕上交汇——那里不仅有数据和曲线,还有跨越时空的传承,从科多斯多瑞兹的雪夜,到清华园的晨光,再到此刻的星际征途。三个月后,“祝融一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陈晓站在深空探测指挥中心,看着飞船传回的木星魔法场侧视图。那些环绕行星的能量环,像上帝套在巨人手指上的戒指,美丽而威严。林薇正在调试“星际魔法通讯系统”,通过捕捉魔法场的脉动传递信号,比传统无线电快20%,且不受太阳风干扰。“收到月球基地的消息,他们在火星遗址发现了新的壁画。”她调出一张高清照片,画面上是一群类人生物站在飞船前,手中举着的符号与“祝融一号”的能量核心咒阵惊人相似,“碳十四测年显示,这些壁画至少有五万年历史。”陈晓突然明白,自己毕生追求的不是“突破”,而是“重逢”——与宇宙中那些曾经仰望过同一片星空的文明重逢,用魔法与科学共同写下新的对话。就像此刻,五万年的壁画与人类的飞船在时空中对视,没有语言,却通过相同的能量符号理解了彼此的探索之心。2020年的秋天,“祝融一号”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当探测器释放的火星车“萤火二号”在乌托邦平原着陆时,地球上的指挥大厅里,陈晓看着屏幕上缓缓展开的太阳能帆板,上面的咒阵在火星阳光下亮起淡金色的光。车辙在红色的土壤上留下的痕迹里,暗能水晶释放的能量线像毛细血管般延伸,与火星的魔法场渐渐融为一体。王工已经无法亲自来到指挥中心,但他通过视频连线,看着火星车传回的第一组全景照片。老人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划过那些红色的沙丘和远处的平顶山:“真好啊...让魔法在别的星球也扎下根了。”陈晓的目光落在火星车机械臂末端的采样器上,那里正准备采集第一份火星土壤样本。采样器的边缘刻着一行小字,是他特意要求加上的——“我们为理解而来”。这句话的下方,是用西里尔字母刻的科多斯多瑞兹校训,再光下,构成了人类文明最朴素的宣言。深夜的实验室里,陈晓摊开一张火星基地的规划图。核心区的能量站设计参考了火星遗址的布局,生活区的“人工生态圈”融合了魔法催芽与无土栽培,科研区的“跨星球魔法观测仪”能同时监测地球与火星的能量脉动。陈曦在旁边标注着材料参数,她的笔记本上贴着一张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