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的事实啊!
获得信息的楼令谒见吴君寿梦。
下对上是谒见。
晋国卿大夫位比诸侯在晋军攻占楚国都城之后,含金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可是,位比毕竟不是真正的一国之君,两者的身份并不平等。
“我军攻克‘郢’都。楚君遭到乱臣弑君,我们邀请楚国夫人以及储君员到军中作客。”楼令在叙述上选择了对晋国绝对有利的说法。
吴君寿梦听得整个人完全呆住了。
在场的其余人没有好到哪去。
他们完全不敢确定自己有没有听错,以至于一时间脑子出现了宕机的状况。
好一会过去之后,吴君寿梦才迟疑问道:“晋卿刚才说什么?”
这一问,在场的人无不集中精神,生怕漏掉一个字。
楼令将刚才讲的话再重复了一遍。
这一次听得很清楚的吴君寿梦,他还是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楚国的都城被攻陷?世界上没有无法被攻克的城池,楚军的主力远在吴地征战,晋军以偷袭的方式将“郢”拿下,倒不是完全让人无法理解。
至于说楚君招被弑君?他合法登上楚君之位,可是后面楚国在他的当政下,楚军连续两次惨败在晋军的手上,无法得到楚国贵族的爱戴也属于可以理解。晋军都打到“郢”的城下,楚国封君却干出弑君的操作,看着则是让人觉得非常脑残了。
该怎么说呢?都城失陷的话,国君活着轮不到其他人来背锅。但凡楚国的封君脑子正常,怎么都不该干出弑君抢黑锅的操作吧?
吴国君臣脑子里那么想着,没有将疑问提出来。
反正死得是楚国之君,遭罪的也是楚国,吴国君臣脑子坏掉才当着晋国中军将楼令的面提出质疑。
仅仅是为了看楚国的笑话,吴国君臣必须马上承认楼令的叙述,再第一时间为晋国发声,让世人认可晋国给出的说法。
至于说楚国封君在国之将亡前为什么那样糊涂,他们不糊涂能闹到亡国的下场吗?
单单就是楚国的亡国已经成为事实,无论楚国君臣多么睿智或努力,从结果来看一定,最好的风评也只能是评价为:糊涂或无能。
糊涂会不会比无能更好听一些?等着活着的当事人出声吧。
中原的列国之君会在乎,他们怕的是自己的臣子有样学样。
吴君寿梦一点不带怕的。
吴国跟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吴君寿梦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只是没有从制度上确定下来。
“有史官在场吗?”吴君寿梦认为应该帮晋国补一下漏洞。
在当下,独独鲁国史官的节操被怀疑,其他国家的史官家族保证了自己的骄傲。
如果有楚国的史官为晋国的说法背书,亦或是楚国史官的确是那么记载,其他楚人浑身上下长满嘴都无法推翻晋国给出的结论。
楼令倒是想要有楚国史官的背书,如实说道:“楚国跟随楚君的史官死于动乱,其继承者只记录楚君招死亡,没有写上死亡的过程。”
是吧?顶上的史官没有亲眼所见,平时倒是可以找其他的见证者询问,可是楚国的都城陷落,宫城内的楚人被晋军俘获,他们讲得话能信吗?
应要是亲历的幸存楚人说实话,楚国的史官进行记载,晋人一样可以说楚国史官乱记,最后无非就是打嘴仗。
楚国史官拒绝记载,让吴君寿梦认定事实恐怕跟晋人所说有出入。
还是那一句话,关吴国什么事,甚至吴国巴不得楚国成为笑话。
吴君寿梦装模作样,低声说道:“那可惜了……”
没有史官的背书,其他人信不信很不好说,反正楚人一定不肯相信晋国给出的说法。
“过来谒见吴君,主要是告知需要当即开拔,无法继续留在‘鸠兹’作战了。”楼令就是来讲这个。
要是为了救援西进的晋军,吴君寿梦理解归于理解,一定会进行埋怨;这不是晋军攻克了楚国都城吗?吴君寿梦很难出现怨怼的情绪,乃至于很想一块跟着去分享荣誉。
想到荣誉,吴君寿梦认定晋军攻克楚国都城就是该有吴国的一份。
毕竟,吴国可是牵制了楚国的主力啊!
没有吴国将楚国的主力牵制住,晋军能够攻下楚国都城吗?
吴君寿梦想到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不到“郢”分享荣誉简直是不合理,心里就跟有虫子在搅动那般,感受到剧烈的疼痛,怎么都无法甘心。
“只要将楚君被弑和楚国都城陷落的消息透露过‘鸠兹’的楚军,他们一定会马上崩溃的吧?”吴君寿梦的意思很明显了。
楼令知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