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华说:“在惠普,甚至有的人愿意被裁,为了能拿补偿金。kenyuedu.com有的员工可以拿到2年的工资,而且还可以免税,此外还能把各种福利全加上去。所以,许多被裁的员工发现:自己得到的补偿往往会稍高于预期。”
惠普的做法,让你感觉到企业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因此从惠普走的人,没有一个人骂惠普的。
有人说,这是惠普的社会主义。新任ceo卡莉·菲奥利娜上来之后,虽然进行了一些革新,但惠普之道的核心并没有变:信任员工,假定人『性』本善。
“我曾两次亲历裁员”
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坚持不裁员的惠普也注定不可“免俗”,但事实上,即使是在困难时期,惠普的首选一般也是公司高层先扛着,而非裁员。高建华在惠普期间,就曾经历过两次减薪10%而员工不减,以及两次不得已的裁员。
1、人『性』化的末位淘汰
在惠普,员工每年都会被评分,得分情况一方面会影响员工薪水的浮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决定会否被末位淘汰。
末位就是指评分过程中只得1分。如果有的部门所有员工都相当优秀,得2分的人也有可能排在末位。惠普的末位淘汰是隔几年一次,不定期的,一般间隔2~3年,淘汰的比例是5%。
“当然,这种评分,一般上司都会跟员工讲,你为什么得这个分数。他会跟你讲,你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措施。当然,对于评分结果也有人会有不同意见。”
2001年年底,惠普进行末位淘汰时,高建华把裁员消息直接通知了员工。当时就有一个员工提出了反对意见:“我虽然两次都是1分,但我来公司3年,这3年中换了5个老板!每个老板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个想法都没做完,我哪儿来的业绩?这个后果是不是都该由我承担?公司是不是也该反思?”这位员工的话,让高建华备感裁员之痛。
在被裁的员工中,当时还有一个人留给高建华的印象非常深。当高建华把裁员消息通知他后,正好有一个客户给他打电话,结果那位员工不『露』声『色』,非常热情地与客户谈生意,还在讨价还价,并约好第二天面谈。高建华当时非常感动,但结果却无法改变。
与裁员的残酷形成对比的是,惠普对裁员在程序上严格管理,并采取了许多人『性』化措施。
做末位淘汰时,公司会事先留很长的时间与员工沟通,同时通知到人。通知者都不是顶头上司,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其它部门主管或者更高一级的主管。这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另外也是为了防止部分员工受到顶头上司的不公正对待。
高建华当时是惠普华北区的助理总裁,他在通知员工被裁消息的时候,会有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员在场。一般是先讲公司整个裁员的原则以及员工的权利,最后是员工签字,表示员工已经接到通知。另外,被裁员工的意见会记录下来,并反馈到公司决策委员会。
考虑到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惠普还专门请来了心理医生、健康医生在医务室等着,以防万一。甚至在末位淘汰的名称上惠普都作了变动,而改用一个中『性』词--“缩减编制”。
在这个过程,惠普还请了一家猎头公司,讲目前这个行业里哪些公司需要人。
末位淘汰,高建华就经历了这么一次。
2、力求公平的并购裁员
2001年9月4日,惠普与康柏正式宣布合并。重组前惠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宣布合并到开始启动程序,前后争论了8个月。这样大家都觉得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这一点,惠普不像联想采取了比较突然的方式,让被裁员工有些措手不及。
在惠普做事,不能有“意外”。任何事情都保持及时地沟通。这也是惠普做事的风格。
兼并重组中,富余员工先在内部消化。如果部门被撤,则其最优秀的员工基本都会安排到其它部门。另外一些优秀的员工不想在公司,一年之后也还有可能回公司。
重组时,一切从零开始。
每个人都假定是零,全员下岗。董事会先挑选公司总裁,总裁再来挑选副总裁,这样一层一级往下选。所以,谁有本事就让别人来选。当时的高建华得到了两个位置。经过一层一层挑选之后,剩下的员工也可以『毛』遂自荐,公司有一定的机动位置让员工主动争取。
重组裁员时一般都是斜着切。每一级都有被裁的,大家觉得公平,心情也好。总监、经理都有被裁掉的,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