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和她的团队在化学与弹药实验室内取得的革命性突破,成功研制出“盘龙峪牌”双基发射药的雏形,如同为“人民突击步枪”这个宏伟的计划注入了最强劲的心脏。′j_c·w~x.c,.!c+o-m.
弹药问题的初步解决,让整个兵工基地的重心,得以全面转向枪械本身的设计与制造。
一场旨在将图纸上的线条与符号,转化为能够怒吼的钢铁的风暴,在“东北第一兵工基地”的精密加工车间和总装车间内,正式拉开序幕。
莫兴华几乎是将自己焊在了设计室的绘图板前。
他面前铺满了大大小小的草图,上面用炭笔和铅笔绘制着各种复杂的零件结构和机械原理图。
这些天来,他反复研究着从欧洲战场上流传出来的、关于德制StG44突击步枪的零星资料,以及缴获的美制M1卡宾枪和汤姆逊冲锋枪的实物。
他的目标,并非是简单的抄袭和仿制,而是要在充分消化吸收这些先进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根据地极其有限的工业条件和我军战士的实际作战需求,创造出一款真正属于人民军队自己的、划时代的单兵自动武器!
他最终定型的这款被暂时命名为“西六式突击步枪”的新枪,其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深刻地烙印着“盘龙峪”的风格——一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出来的、极致的实用主义和对可靠性的偏执追求。\w¢z-s`x.s¢._c-o/m!
可靠性,是莫兴华放在第一位的核心指标。
他深知,对于我军这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武器保养条件也极其简陋的战士而言,一支在关键时刻会卡壳的枪,比烧火棍还不如!
为此,他大胆地借鉴了后世那支传奇名枪AK-47的核心设计理念,为其设计了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的长行程活塞导气系统和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
虽然这个设计在当时看来极具前瞻性,甚至有些“离经叛道”,但莫兴华利用系统中关于自动武器原理的知识,对其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简化和优化。
他加大了活塞与导气管、枪机框与机匣导轨之间的活动间隙,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牺牲射击的精度,但却能极大地提高枪械在泥沙、雨水、严寒等恶劣环境下的容错率和可靠性。
他坚信,对于我军而言,在战场上能够稳定地“打响”,远比在靶场上打出“十环”更为重要!
易于生产,则是莫兴华考虑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他知道,一款武器无论设计得多么先进,如果不能大规模地、快速地生产出来装备部队,那也只是镜花水月。
因此,在“西六式突击步枪”的机匣等主要部件的制造上,他摒弃了传统的、耗时耗力的铣削加工工艺,而是创造性地、也是不得己地大量采用了在当时还属于“非主流”的冲压和焊接工艺。,q?i~s`h-e+n′p,a¢c!k^.-c¨o.m?
他亲自设计了一套相对简化的、可以用兵工基地现有的手动或简易水力冲床进行加工的冲压模具,将原本需要整块钢材铣削而成的复杂机匣,分解为若干个可以用薄钢板冲压成型的简单零件,然后再通过焊接和铆接的方式,将其组合在一起。
这种工艺虽然在初期对模具的精度和工人的操作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一旦成熟,其生产成本和工时,将比传统的铣削工艺降低数倍甚至数十倍!这对于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武器装备的根据地而言,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人机功效,是莫兴华考虑的第三个重点。他充分考虑了中国士兵的身材特点和使用习惯。
他为“西六式突击步枪”设计了长度适中的枪管和可折叠的金属枪托,使其在保证足够射程和精度的前提下,也便于在狭窄的战壕、城市巷战以及山地丛林等环境中进行机动作战。
他还设计了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快慢机和表尺式瞄准具,确保战士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手,并进行有效的射击。
图纸上的线条,终究要变成手中的钢铁。这场从图纸到实物的伟大跨越,凝聚了盘龙峪兵工厂最顶尖的技术力量和最宝贵的智慧结晶。
李二牛,这位昔日憨厚的青年钳工,如今己经成长为整个东北军工系统都赫赫有名的、双手堪比精密机床的顶尖钳工和机加工专家。
他承担起了“西六式突击步枪”枪机、枪管等核心精密部件的试制任务。
在昏暗的油灯和几盏忽明忽暗的电灯下,他手持锉刀和刮刀,对着那些经过初步加工的、硬度极高的“特制三号钢”毛坯,进行着近乎“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