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两处是非
贤妃是一名看起来极为柔顺的女子,即便上了年纪,仍透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温婉贤淑。_¥.3/?8?{看+书!°网_ °-o首^£发.$*
“回皇后娘娘,臣妾幼年离家,已经多年不曾听闻家乡事了?”
其中一名年轻些的妃子,捂嘴轻笑,“是吗?你身上的彩绸可是潼津独有之物,这你不会不知道吧?”
说话间,晏贵妃来了。
皇后脸上的笑容淡了一些。
“晏妹妹,可是稀客呢!”
晏贵妃今年四十有余,五官明艳,行动间仪态万千。
她一进来,目光平淡扫视四周一圈,走到皇后下首的位置,不等皇后说话,就坐了下来。
众人对她的做派似乎习以为常,只有年轻刚进宫的妃子脸上带着惊讶。
晏贵妃望着皇后,淡淡道:“方才皇上来我宫里,送来我儿的书信,耽误了一会儿,皇后不会怪罪吧?”
皇后脸上的笑容更加僵硬,“老三从江南来信了?”
晏贵妃眼睛低垂,望着自己的指尖,新染的朱蔻泛着殷红的光泽,倒映在她的眼底,盖住了里面让人看不懂的情绪。
“多亏前些年皇后教导,这孩子如今也算能为百姓做些事了,本宫甚是感激!”话说着感激,眼底却带着谁都能看出来的怒气。¢q\i!u*s-h¢u?b·a′n¢g,.¢c_o¨m`
满宫里都知道,晏贵妃是个脾气火爆的,就是在皇帝面前,也甚少收敛。
据说当年,她之所以被皇帝送出寺庙,就是因为她在皇帝面前言语放肆。
都以为,她离宫后,此生要老死宫外,没想到人到中年竟然还能回来,甚至被皇帝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但太子平庸,皇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也甚为冷淡。
反而三皇子,文武全才,如果不是不喜欢官场,如今朝堂上支持他的人必然不少。
加上这次江南水患之事,许多流言传来,说是太子在赈灾之事上处置不当,导致瘟疫爆发。
三皇子突然出现在江南,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灾民叛乱在发生之初,他及时现身,安抚百姓。还有瘟疫之事,后宫知道的不多,但皇后却最了解此事始末的。
说到底,这件事是太子刚愎自用,盲目自大。
皇帝也清楚,但太子毕竟是一国储君,只能将此事压下,对外说太子稳固后方。
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安定民心。
如果百姓知道,一国储君是个无能之人,对朝堂不利。
相比于江南之事,潼津的灾情压根算不得什么。?k*s·y/x\s^w′.*c!o*m_
原本这件事有周刺史,但不久前,周刺史上书,说潼津王主动接手赈灾之事。
这让皇帝有些欣慰,毕竟裴肆川是在他跟前长大的孩子。
他愿意主动为百姓做事,于他脸面有光。
可没想到,才多久,仅仅几条民巷修缮就出现了问题。
皇帝不由派人到潼津调查民巷之事。
潼津城,林雀青仍在收服容氏的产业。
如今已经有三成的产业归于她手,但是还有几处,那些掌柜竟然来主动请辞。
林雀青看着这些产业的账册,都是很奇怪的生意。
有做棺材生意的,还有药铺。
这些店铺的位置大多在偏僻之处,有的还不在潼津。
账册上的内容没有问题,但全都不盈利。
她把过往的账册拿出来,发现容佩兰在的时候也一样,甚至每年还会投入大笔钱进去。
这实在奇怪。
她抬起眼眸,望着几名掌柜。
他们几个模样普通,若在人群中压根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
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在这些铺子里面,最短的都已经做了七年,最长的做了三十余年。
“老主子去了,我们的年纪也大了,是时候回乡养老了。”
一名年纪大约在三十岁的掌柜弯着腰,低着头,看不清他的表情,“往后这些铺子,小姐还是尽快卖出去,左右也挣不了什么钱。”
林雀青看着他们,目光落在账册上,眼睛余光忽然在末尾一处发现一个细微的印记。
这印记极淡,如果不仔细看,几乎要看不见。
想了想,她起身离开,留下几人面面相觑。
没一会儿,林雀青回来,手里多了一块青铜牌子,“宁掌柜,这东西你可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