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双途修仙】——
何励庵先生曾言,在那悠悠岁月的长河中,相传明朝末年的一段奇事。彼时,一位年轻书生,怀揣着对世间万物的求知欲与探索心,独自踏上了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他走进了一片草木丛生、荒无人烟的莽莽荒野之中,四周皆是繁茂的野草、参天的古树,静谧的氛围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
就在书生沉浸于这原始自然的静谧时,一阵清脆悦耳、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悠悠地传进了他的耳中。书生瞬间停下了脚步,满脸的疑惑与惊讶。这荒郊野外,四下不见人烟,怎会突兀地传来读书之声?好奇心驱使之下,他决定顺着声音的方向一探究竟。
他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拨开层层茂密的枝叶,小心翼翼地前行。终于,在一片荒废已久的墓地间,发现了一幕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象。一位白发苍苍、面容和蔼的老翁,正悠然自得地坐在一处墟墓旁。而更为奇特的是,老翁的身旁,整齐地蹲着十几只狐狸,每一只狐狸的前爪都捧着一本书,那专注的模样,仿佛正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学术研讨。
老翁敏锐地察觉到了书生的到来,他微笑着站起身,热情地迎接这位不速之客。与此同时,那些原本蹲坐的狐狸们,竟也纷纷像训练有素的童子一般,捧着书,后腿站立,如同人类一般恭敬地迎接书生。这一幕,让书生原本紧张的心,稍稍放松了些许。他心想,这些狐狸既然懂得读书学习,想来定不会是心怀恶意的妖邪之辈,便鼓起勇气,与老翁相互行礼致意,随后与众人一同席地而坐。
书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率先开口问道:“老人家,在这荒郊之地,您和这些狐狸为何在此读书呢?”老翁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我们这些可都是一心修仙的狐辈。但凡狐狸想要修成仙身,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通过采集天地间的精气,虔诚地朝拜星斗,日积月累,逐渐获得通灵变化的能力,之后再不断积累功德,以求修成正果。这便是从妖修炼进而求仙的路子。然而,这条道路虽然看似快捷,能迅速提升能力,但其中充满了诱惑与危险。一旦误入邪道,违背了天地间的戒律,必将遭受严惩。
其二,便是先潜心修炼自身的形体,努力化为人形。待成功化为人后,再深入研习内丹之术,通过不断地修炼,达到成仙的目的。这条路虽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每天进行吐纳气息、引导身体的修炼,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自然能够圆满成功。这条路虽然漫长曲折,却胜在安稳可靠。
不过,你要知道,形体的变化并非凭空而来,它是随着内心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我们才先诵读圣贤留下来的经典书籍,努力领悟三纲五常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当我们的内心得到了圣贤思想的教化与熏陶,自然而然地,外在的形体也就会随之发生改变了。”
书生听得入神,忍不住借来狐狸们手中的书籍查看。只见这些书皆是《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之类的经典着作,然而奇怪的是,书中只有原汁原味的经文,却没有任何注释讲解。书生不禁心生疑惑,问道:“这些经书没有详细的解释,你们又如何能够深入地讲解和理解其中的要义呢?”
老翁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我们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圣贤们留下的言语,其实本就没有那么晦涩难懂。通过我们口口相传,相互交流探讨,再结合字词的基本含义,自然就能够领悟其中的义理宗旨。那些繁杂的注释,有时候反而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无法真正贴近圣贤的本意,所以我们觉得并不需要。”
书生对老翁的这番言论感到十分新奇,同时又觉得有些乖僻,一时之间,思绪纷乱,不知该如何回应。为了打破这短暂的沉默,他便换了个话题,问道:“冒昧问一下,老人家您高寿几何?”老翁摇了摇头,说道:“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开始学习这些经书的时候,这世间还没有印板书呢。”
书生接着又好奇地问:“历经了这么多个朝代的更迭,您觉得这世间的事情,可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老翁目光深邃,望向远方,缓缓说道:“大体上,世间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在唐朝以前,人们谈论的大多是纯粹的儒家学者。而到了北宋之后,时常能听到有人宣称某甲是圣贤,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吧。”
书生对于老翁的回答,心中满是疑惑,却又不知从何问起,只得恭敬地作揖告别。后来,书生在赶路的途中,竟又偶然遇到了这位老翁。他满心欢喜,想要再次与老翁深入交谈,探寻更多的奥秘。然而,老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