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杜畿假意任命卫固为都督,管理郡政,范先仍统兵,麻痹对方。/齐\盛.暁*税·枉? ¨嶵*新·漳_结-哽*新?哙·自己却放手不管,装做无心政事的样子,只是到各县去走访。实际上是去拉拢人脉,发展自己的势力。
没过多久,杜畿知道郡内诸县悉数已被自己掌控,便趁机征兵攻打卫固。曹操也趁机派兵配合杜畿内外夹击,从而迅速解除了卫固的大权。杜畿这才真正开始掌控了河东郡的实权。
杜畿治理河东,政策务实而行事得体。鼓励耕种,发展畜牧业,老百姓日子过得很富足;他还注重教育,兴办学校;重视选拔人才,加强习武练兵。治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河东地区在他的努力治理下,逐渐安定下来。
杜畿治理河东十几年,使河东成为关中最殷实安定的一个郡。他的名望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当时,曾经一度流行一句话:“治理河东,唯有杜畿。”
曹操识人用人一向胆大而心细,从来都是谨慎使用人才,但也不放过任何一位有用之才。_j!i′n*g·w,u′x·s+w~.¨c_o,m*例如,他俘获张辽后,先要他投降,张辽不肯降。曹操于是命人将他推出斩首,张辽临死不惧,曹操就此判断此人绝对是一名非常忠诚的将才,于是立即叫停,并亲自挥剑斩断了捆绑张辽的绳索,让张辽坐在自己旁边,为他倒酒压惊,并晓以大义,表明自己爱惜人才的诚恳之心。张辽深受感动,最终归顺了曹操,日后果然成为曹操手下的得力大将。由此可见,曹操不仅对人才以礼相待,尽力纳之,而且也很会识人。
对己宽、对人严的弊病在于不能平等地对待人和事,这就是韩愈文中所说过的那种人——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既不能给人施加正确的影响,对人疑神疑鬼,又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水乳交融,和平共处。所以,正如曹操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上台,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求稳定、安民心,待巩固大局之后再施行循序渐进的改革措施。
那么,在稳定之初,首先需要有开明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可靠的诚信度。-2/s¢z/w`./c+o-m′这样一来,百姓心里才会踏实,觉得有目标可奔。这样的政体当然会赢得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曹操成功地任用了杜畿,这既是对杜畿的一种信任,也是对他自己的嘉奖,更是对荀彧的嘉奖。一个是大胆推荐了贤才,一个是危急时刻敢于用人,一个是以自己的智勇和能力深得厚望和敬重。何乐而不为呢?
人才推荐制是我国古代朝廷获得人才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六朝以前,朝廷把它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形式。许多贤能之士都是由别人推荐而得以著称于世的。在这里,荐才是用才的前提,能够大胆任用才是根本。
曹操就是一个鼓励部属大胆荐才,同时也是敢于对人才委以重任的人。他手下众多的人才大部分是由别人推荐而得来的,而被推荐的人又推荐新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人才来源的良性渠道,使人才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加上曹操都能不计高低贵贱,大胆选用,使人尽其才,从而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和一批英勇的将领。
识人善任 各尽其用显大智
曹操之所以能够雄霸天下,一是靠他有众多的人才,二是靠他对人才能够各用其长并能互相配合的使用方法。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高明,不仅要看他揽了多少人才,更要看他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聚才不是目的,用好人才才是根本。人才再多而不善用,不是造成怨声载道,就是反使内耗丛生。这样一来,人才越多,反作用越大,不仅没有帮到自己,反而会误了大事。
曹操对人才的使用可谓手段多多,灵活机动。有的放心大胆地使用,有的则有所控制;有的让他独当一面,有的则是数人组成一个团队,恰似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一来,曹操对人才搭配使用,措施得当,使不同的人发挥出各自的效能。
曹操所采用的策略就是“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能,择人任事,最大限度地用人之长”。曹操对合肥会战人事的精心安排,证明他确实是一位知人善任的领导者。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准备西征张鲁,他料想孙权有可能趁他西征攻打合肥。于是,他就在临行前,写了一封密信交给合肥护军薛悌,在信封上特别注明:等吴兵来攻时再拆开看。等到曹操去远了,孙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