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潇洒隐泉林
据说在张良当年的隐居处,现在有一座张良庙,坐落在一条山谷里。+零+点¢墈·书+ `追`嶵_芯~蟑/节/周围山高林密,浓荫如盖。古代从秦国到巴蜀去的金牛古道,就从张良庙大门口经过,古道遗址旁立有石碑。张良庙迎门是一座砖砌牌楼,牌楼正中镶有砖刻“汉张留侯祠”五个大字,为清道光甲申年蔡文瑾所题。张良庙历经无数次重修,这几个字不知道已是第几次重修时的遗物。留侯是张良的封号,张良庙也叫留侯祠。留侯祠在留侯镇,留侯镇属于留坝县,这些地名均因张良而得名。其实,留侯之“留”不在此地,在江苏省。
在张良庙的牌楼右侧,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的是“汉张良留侯辟穀处”。辟穀,“辟”,通“避”;“穀”,即五谷。避谷,即不吃五谷。据说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修养健身方法,修养期间只吃药物,不吃五谷,做导引。
《史记》、《汉书》中都说张良“多病”,“乃学导引轻身”,“不食谷”。!w.6¨1+p`.¢c.o′m¨张良隐居在这片深山老林里辟谷修炼,固然有身体长期多病的原因,更为本质的原因却来自政治方面。其一,他曾为之倾家亡命的“复韩”理想已化作云烟;其二,刘邦始终视他为“客”;其三,历朝历代君臣间“同患难易,共荣华难”的悲剧又将在新生的刘汉王朝内重演。
以上种种,使他内心感到无比困惑和无奈。反正自己身体也不好,那就退吧,退为上策,退,坚决退!于是他以养病为名,闭门谢客,“杜门不出岁余”,可见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后来虽然偶尔露面,也都是以重病号的姿态出现。例如,黥布发动叛乱,刘邦带病亲征,群臣“皆送至灞上”,张良也不得不来送行。“良疾,强起”,送至曲邮,他对刘邦说,按理我应该随你出征,无奈我病得厉害。楚兵很是剽悍,你自己多加小心吧。
张良的病是真病,不是假病。但张良需要这“病”,“病”是他的一块心灵盾牌。托“病”躲避政治漩涡,借“病”消释心中郁结,称“病”宣示难平愤懑,这些都是沉积在中国官场文化中的政治技巧之一,采用者不绝于史焉。/天′禧.晓+说,蛧/ ′更\歆′罪_全+
刘邦对待萧何和张良一亲一疏,有一件事最能说明这一点。开国后,张良和萧何两人谁都没有当上相国,这是一件咄咄怪事,其中大有奥妙。
这说明,刘邦在处理这些敏感问题时,心是很细的,心计也是很鬼的。让张良当相国,他不放心;让萧何当相国,又怕张良不服;撇下张良,怕是群臣都不会服气,总之不太好办。但有时候,不好办的事也能变得好办,刘邦找到的办法是:不立相国。刘邦这点心思,哪里瞒得过张良?好吧,看你刘邦如何动作。我先请个假,养几天病再说。刘邦却久久不愿捅破这层纸,晾着,不急。时间一长,张良反倒觉得太没意思。别人还以为是我张良盯着这个位子不肯让步呢,好像显得我张良不够豁达似的,岂不低俗?
古往今来,将相大臣们要想彻底摆脱地位、权力、名利的羁绊,难。但张良很快从中摆脱了出来,他主动为刘邦解开了这个扣子,再一次显示出他的君子风骨。他利用最后一次随刘邦出兵伐代的机会,出奇谋拿下了马邑,顺便劝说刘邦立萧何为相国。
至此,张良觉得平生无愧于己,无愧于人,便和刘邦做了一次告别谈话。他从回顾自己的身世讲起,一席话讲得情真意切。他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最后,他向刘邦明确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赤松子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他要跟随赤松子求“仙”去了。就这样,张良毅然决然告别了政治舞台,但话语中也不乏丝丝缕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