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53-----------------------
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2^叭+墈·书/王′ +庚.辛!最-全-对立面不仅互相依存, 而且互相斗争。这种斗争,概而论之就是阴阳、刚柔、强弱之间的互相制约 互相作用,导致了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对立面的转化,旧事物的消亡和新 ③ 事物的产生。所谓“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孙 子也指出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 ④ 地而后生”的道理 。 必然性和规律的思想 在老子思想中,道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化生万物的 原初物质;二是指法则、规律,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具有普遍的意义, 统摄天地万物。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常 曰明。不知常,妄作,凶。”⑤ 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老子注意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强调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因 ① 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咸,鱼/看^书_ ?已¢发/布~嶵·芯-蟑?劫* 孙子在承认客观条件对战争胜负的制约作用的同时,还意识到了人的主 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孙子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都不是纯思辨的玄思,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 系,有很强的实用性。他们把这一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解决社会生活实践 问题。比如,老子指出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自是者 不彰,自伐者无功”,“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信 ② 言不美,美言不信” 等等。在老子书中,类似的言论是非常多的。 三、孔子、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在先秦时期,伦理道德思想就已理论化 系统化了。这一工作是由多人 (先秦诸子)完成的,尤以儒家的贡献为最。 古希腊哲人也研究伦理道德问题,但是前苏格拉底时期主要兴趣在自然观方 面,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主要研究至善、幸福、快乐等问题,智慧、勇敢、 节制、公正为四主德。哲学家比较注重个人的道德体验,常常以个人为出发 点和目的。通过道德修养来塑造具有美好德性的人格,臻于至善。从而摆脱 烦恼和痛苦,获得快乐和幸福。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则具有强烈的 宗法色彩,为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仁、义、 ③ 《老子》第2 ,40 ,58 章。*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 ④ 《孙子兵法·势篇》、《孙子兵法·九地篇》。 ⑤ 《老子》第25 ,16 章。 ① 《老子》第63,94 章。 ② 《老子》第22 ,36,81 章。
----------------------- Page 54-----------------------
礼、智、忠、恕、孝、悌、信、勇、美、善、觉、诚、志、气、命、性等范 畴。注重整体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或以己属人、或推己及 人、或舍己为人。其要义在血缘宗族关系方面,有利于家庭、宗族、社会的 和谐与团结,维系既定的社会关系。在这方面,孔子及其后学孟子等人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是以德治国的 “德治论”。 在儒家创始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孔子的 《论语》一书中,作为道德标准 使用的 “仁”字就有100余次。在孔子的 “仁学”体系中,“仁”具有多方 面的意义。首先,仁是自我修养的根本原则,在智、仁、勇三德中,仁是核 心。智是知仁,勇是行仁,所谓 “力行近乎仁”,“仁者必有勇”。行仁必 ① 须做到“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儒家十分重视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