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风作浪。这次科举论战,正好给了他们反扑的机会。
"还有更糟的,"王勇低声道,"江南传来消息,那些联名上书的顾门生,已有三人被当地学政革去功名!"
李辰浩拍案而起:"岂有此理!"他当即写就奏折,弹劾那些学政打击报复。
次日,皇帝在养心殿单独召见。乾隆帝把玩着李辰浩进呈的蒸汽机模型,神色莫测:"这东西...真能推动大船?"
"千真万确。"李辰浩借机进言,"陛下,西洋之所以船坚炮利,正因其教育重实学。若我朝仍拘泥八股,恐..."
"朕知道。"皇帝打断他,"但庄亲王一派势力庞大,朕也不能不顾。"他忽然压低声音,"你可知允禄为何反对科举改革?"
李辰浩摇头。
"因为他掌控着半数以上的科举用书刊印!"皇帝冷笑,"《四书大全》《五经正义》等,皆由其门人垄断。若改考实学,他的财路就断了!"
离开紫禁城,李辰浩心情沉重。行至宣武门外,忽见一群年轻学子围在茶楼前,激烈辩论着。走近一听,竟是在讨论《请改科举疏》的内容!
"这位大人,"一个书生认出了李辰浩,兴奋道,"我等成立了'实学社',正研习农政算术,大人可愿指点一二?"
李辰浩随他们进入茶楼,只见墙上挂着《泰西水法》图解,桌上摆着算盘和《九章算术》。学子们轮流讲解,气氛热烈。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甚至当场演示了如何计算田亩赋税,引得满堂喝彩。
"你们...不怕耽误科举?"李辰浩忍不住问。
为首的书生笑道:"八股易老,实学长生。纵使不第,也能造福乡里。"
夜幕降临,李辰浩站在自家庭院,仰望星空。今日所见所闻,让他对改革有了更深思考。科举之弊,非一日之寒;改革之途,亦非一蹴而就。但有了这些年轻学子的热情,有了皇帝的默许,甚至有了庄亲王这样的反面鞭策...变革的种子已然播下。
他回到书房,提笔写下《科举改良刍议》,打算从增设算学科开始,逐步推动改革。写至半途,忽见窗外人影一闪。李辰浩警觉地按剑而起:"谁?"
一支弩箭破窗而入,钉在案头!箭上绑着纸条,只有七个字:
"改科举者,死!"
李辰浩冷笑,将纸条在烛火上焚毁。他深知,触动科举,就是触动千年来的利益格局。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绝不回头。
窗外,秋雨又起。京城的夜色中,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变革,正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