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人!您怎么亲自来了?这里太危险了!”王朝阳赶紧迎上去。
高淑仪环视了一圈惨烈的景象,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但声音依旧沉稳有力:“王探长辛苦了。我是来安排医护和药品的。救人的事,一刻也耽误不得。”
她转身对身后带来的医生护士队伍快速下达指令:“张医生,你带外科组负责重伤员清创止血手术!李护士长,带人接收轻伤员,优先处理烧伤和骨折!盘尼西林按剂量使用,记录清楚!药品不够立刻告诉我!动作快!”
她的指令清晰明确,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决断力,混乱的现场仿佛瞬间有了主心骨。
看着高淑仪带来的大量先进药品(尤其是那珍贵的盘尼西林)和高效的组织,王朝阳心中感慨万千。
“系统,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的大佬风范。李夫人带来的这些药,特别是青霉素,能救活多少条命啊!”
“这穿越前辈……不,这位李董事的能量,真是造福一方了。上次跟着越商联合会去慰问十九路军,好家伙,那装备……全新的半自动步枪、通用机枪、迫击炮,军装里面清一色长绒棉内胆,单兵口粮是脱水米饭配肉罐头蔬菜干,加水自热就能吃!听说配方还是根据德国佬的军粮改良的‘李氏特供版’!这后勤保障,简首了!李老板真是下了血本了。”
【数据记录:十九路军装备水平己超越同时期日军甲种师团步兵联队。后勤保障体系接近二战中期美军标准(简化版)。李清华投入资源评估:天文数字。其动机深层分析:保护自身商业帝国核心区(沪上)?爱国情怀?受关键人物(李佳瑶)影响?需更多数据支持。】系统忠实地记录分析着。
“王朝阳!来搭把手,送一批重伤员去康宁!”高淑仪的喊声传来。
“来了!”王朝阳立刻抛开杂念,跑向一辆正准备出发的救护车。
……
康宁庇护所 - 清晨
救护车沿着一条刻意修整得平缓、向地下延伸的宽阔坡道驶入。
王朝阳坐在车里,看着窗外坚固的混凝土墙壁和顶部密集的管线,心中的惊讶越来越甚。
当车辆完全驶入地下空间,眼前豁然开朗的景象,让见多识广的王朝阳也忍不住爆了粗口:
“卧槽!!!”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得超乎想象的地下空间。
层高极高,明亮柔和的灯光(不是昏暗的煤油灯或瓦斯灯,而是类似日光灯管的稳定光源!)将整个空间照得如同白昼。
整体结构并非简单的大仓库,而是采用了极其现代化的多层设计——足足三层!
青灰色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厚重坚固,巨大的承重柱分布合理。
连接各层的是宽阔的外置楼梯和坡道。每一层都被精细地分割成了无数个独立的单元。
透过一些敞开的门,能看到里面是标准的一室一厅一卫一厨的小套间格局!
墙壁上能看到铺设的管道和电线接口!
更令人震惊的是,空气流通良好,没有丝毫地下室的沉闷感,显然有强大的通风系统在运作。
远处能看到巨大的蓄水池和净水装置标识。整个空间规划得井然有序,道路宽阔,甚至划分了行车区和人行区。
一些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骑着……自行车!在区域内快速穿梭联络。
“这……这特么是地下庇护所?!”
王朝阳感觉自己下巴快掉地上了,对着系统疯狂吐槽,“这分明是按照末日地堡或者现代大型人防工程的标准建的啊!还带独立厨卫的套间?!水电气全通?!这一个庇护所……系统,快扫描估算一下容量!”
“空间扫描完成。主体结构三层,平均层高4.5米。标准套间数量约12500套(一室一厅一卫一厨)。”
“理论容纳人数:极限状态(按每套间4-5人计)约50000-62500人;舒适状态(按每套间2-3人计)约25000-37500人。”
“配套:中央厨房(大型)、餐厅(可容纳3000人同时就餐)、医疗中心(中型医院规模)、物资仓库(超大型)、独立供水/净水系统、通风/空气过滤系统、应急发电机组、污水处理系统……”
“检测到自行车数量:约300辆,部分配备变速齿轮系统。综合评估:此庇护所设计理念及建造水平超越本位面时代至少50年。建造者:李云天(公开信息)。动机:未雨绸缪?应对战争?”系统的声音也罕见地带上了一丝“惊叹”的波动。
“五年!五万人!”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