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带着玄武岩的寒气继续前行,甲板上的石罐队列又添了新成员 —— 装着野藜麦的灰黑色容器被安置在舱底 “耐瘠区”,与玄武岩海岸的黑色标记形成呼应,罐口盖着打磨光滑的玄武岩片,利用岩石的重量压紧麻布,防止海风带入湿气。,3/3.k?a¨n~s_h,u¨.\c`o-m_宝儿用牛角梳梳理海图边缘的植物标本,野藜麦的蓝紫色叶片与沙棘豆的灰绿色叶片在风中轻轻碰撞,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恰似不同环境的作物在低声交谈。
“夫人,船在往下沉!” 哈桑举着测深绳狂奔,绳头的铅锤突然没入软泥,麻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沉,“这底下的泥比河口湿地的还软,竹篙插进去能没到顶,怕是要陷船!” 他说得没错,船舷边的水面泛着浑浊的土黄色,与珊瑚泻湖的清澈截然不同,用手搅动时,能看到细密的泥沙在水中翻滚,许久才沉淀,船板与泥层摩擦发出沉闷的 “噗嗤” 声,像是陷入厚厚的棉絮。
老舵手趴在船边,观察水面漂浮的植物碎屑,突然指着一团缠绕的根系:“是冲积平原!” 他粗糙的手掌捞起一把河泥,攥在手中能挤出淡黄色的汁液,“这种地方是大河带的泥沙堆出来的,一年一个样,涨水时是湖,退水时成田,能长东西的都是水里泡大的,根须得像藕节似的,泡烂了还能发新芽。”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了望手在桅杆上大喊,声音带着水汽的湿润:“西北方向有绿色的浮岛!像漂在泥上的菜地!”
众人望去,只见广阔的冲积平原上,成片的水生植物聚集形成漂浮的植被群,叶片阔大如盘,浮在水面的部分呈深绿色,水下的茎秆则洁白如藕,根系相互缠绕,将零散的植物连成整体,随波轻轻晃动,如同铺在水面的绿色地毯。;3卡o\ˉ卡+?小?,>说%×?网o? !??无%[错¢)e内%¨§容|]?更奇特的是,这些植物的叶片中心凹陷,能承接雨水,形成小小的水洼,几只青蛙蹲在叶上,随着叶片的晃动轻轻跳跃,却不会沉入水中。
正午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将水面晒得温热,温度计显示水温较玄武岩海岸升高六度,水面蒸腾的雾气带着泥土的腥气,与之前的咸腥、干燥气息截然不同。空气里弥漫着腐烂植物的味道,却不刺鼻,反而带着一丝草木的清甜,那是水生植物分解后释放的养分气息,吸入肺中带着温润的湿意,让船员们干裂的嘴唇渐渐舒展。
“看那些浮叶底下!” 曾在洞庭湖沿岸务农的船员突然喊道,他拨开一片阔大的叶片,露出水下的果实 —— 形状如同菱角,却比寻常菱角更饱满,外壳呈深褐色,带着细密的纹路,顶端有两个尖锐的角,如同缩小的牛角,“是野菱!” 船员的声音带着激动,他摘下一颗果实,用牙齿咬开外壳,里面的果仁呈白色,质地脆嫩,“俺们那儿叫‘水栗子’,洪水淹三个月也能结果,煮熟了面面的,能当粮食吃,就是壳硬得费牙。”
宝儿让人记录野菱的生长环境:冲积平原的浅水区,水深三尺至五尺,土壤为淤泥质,富含有机质,ph 值偏中性,受季节性洪水影响,每年有两到三个月处于完全水淹状态。更奇特的是,这些植物的生长周期与洪水同步:洪水来临时快速长叶,叶片扩大以争夺光照;退水后则集中结果,果实外壳变硬以抵御干旱,这种 “水涨叶生、水退果熟” 的特性,让它们能完美适应冲积平原的周期性变化。+天¨禧!小,说¨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
午后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远处传来沉闷的雷声,冲积平原的水面开始泛起细密的涟漪,预示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船员们赶紧将船驶向一处地势较高的土丘,那里生长着成片的芦苇,能缓冲洪水的冲击。暴雨倾盆而下时,水面在短时间内上涨尺许,野菱的叶片却随之展开,面积比之前扩大近一倍,仿佛在主动迎接雨水,叶片边缘的排水槽能将多余的水分导走,避免叶心的水洼溢出淹没果实。
“这菱角比耐涝粟还懂水!” 哈桑用竹竿挑起一片被淹没的叶片,叶心的水洼依旧保持稳定,“刚才那阵暴雨,换了玄武岩的藜麦早被冲烂了,它倒能借着水势长,真是会过日子!” 他说得没错,检查被洪水淹没的植株,不仅叶片完好,水下的果实反而更加饱满,外壳的颜色也从深褐变成油亮的黑色,显然在吸收水分后进入快速成熟期。
在土丘边缘的淤泥中,船员们有了意外发现。一层暴露的淤泥里,散落着许多陶制的菱角形容器,与刚采摘的野菱形状几乎一致,显然是模仿果实烧制的。其中一个容器里残留着碳化的菱角仁,质地与新鲜果仁相似,只是颜色发黑,容器外壁刻着 “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