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每天泡在实验室和会议室,协调各方,审核方案,参与关键算法讨论,忙得脚不沾地。但看着一个个技术难点被攻克,原型机性能肉眼可见地提升,那种亲手推动“国之重器”成长的成就感,比十份锅包肉还香!
---
就在“蜂巢2.0”计划如火如荼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哈工大。
来人正是当初在“未来空天技术脑洞风暴会”上,对陈默“鞘套通信”想法表示过兴趣的那位航天五院通信专家——李工。不过这次,他身边还跟着一位气质更加沉稳、眼神锐利的中年人,介绍是某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的副总师,姓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有寒暄,杨副总师开门见山,眼神带着一丝急切:“陈默同志,时间紧迫,我就直说了。我们有个型号,卡在黑障通信上了。现有的方案,要么效果有限,要么代价太大。你上次提的‘鞘套通信’——利用再入等离子体鞘套本身作为传输介质的想法,我们内部反复论证过,理论上有那么一丝可能!我们想……请你加入,搞一个原理验证的‘小玩具’!”
陈默心脏猛地一跳!“鞘套通信”?那个被钱老称为“信鸽”的狂想?居然真被惦记上了?还找上门了?
“杨总,李工,我……我那只是个脑洞啊!”陈默有点慌,“等离子体物理、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我连入门都算不上!”
“我们知道!”李工接口,“不要你立刻搞定工程实现!就要你那个‘野路子’的思路!我们需要一个能快速验证‘鞘套内能否建立稳定信息通道’的简化实验方案!越小、越快、越便宜越好!哪怕只能传一个比特(0或1)的信息,就是零的突破!”
杨副总师补充:“资源不用担心!五院的等离子体实验室、风洞(模拟再入环境)都可以给你用!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但时间紧,三个月内,拿出可行性验证报告!行不行?”
压力如山!但机遇更大!这可是触摸“极光快递”第一块砖的机会!而且,是航天五院!钱老战斗过的地方!
陈默深吸一口气,压下激动和忐忑。他想起钱老的赠书,想起自己啃过的那些天书般的公式。机会来了,怂个屁!
“行!我干!”陈默眼神坚定,“不过,我需要两个帮手!”
“谁?”
“李思远!搞算法和信号处理!王浩!搞高速气动和小型化实验平台!”陈默毫不犹豫地卖了兄弟,“另外,方案我可能有点‘土’……”
“越土越好!要的就是快速验证!”杨副总师一锤定音!
---
当天晚上,陈默的寝室变成了“鞘套通信作战指挥部”。
“啥?搞黑障通信?还只有三个月?”李思远看着陈默带回来的需求文档,眼镜差点滑落,“默哥,你是真敢接啊!”
“给导弹在黑障里‘打电话’?这活儿太硬核了吧?”王浩也咋舌。
“硬核才有意思!”陈默眼中闪着光,“兄弟们,想想!咱们要是真搞成了,哪怕只能传个‘我到家了’的信号,那也是历史性的!钱老看着呢!”
他摊开一张纸,开始他的“土味”狂想:
“实验平台不能真用导弹!用不起!也等不起!咱们搞个 **‘极光快递青春乞丐版’**!”
1. **等离子体发生器:** 用小型电弧风洞或者大功率微波源,在实验室里模拟一小块高温等离子体环境(代表鞘套)。代号:“**人造小太阳(局部版)**”。
2. **‘信鸽’(信号发射端):** 一个小型化的、能发射极低频(elf)或特定调制信号的发射源,塞进“人造小太阳”里。
3. **‘收信站’(接收端):** 放在“人造小太阳”外面,尝试捕捉可能穿透出来的、被鞘套“调制”过的信号。
4. **核心验证:** 发射端在里面发个简单的编码(比如摩尔斯电码的sos),接收端在外面如果能识别出来,就算成功!目标:**在模拟鞘套环境里,打通一个比特的‘电话’!**
“听着……像在微波炉里发短信?”赵志刚挠头。
“比喻精辟!”陈默一拍大腿,“就是要在‘微波炉’(等离子体)里,把短信发出来!”
李思远推了推眼镜:“信号调制和特征提取是关键。鞘套的物理状态(密度、温度、振荡)本身就是噪声,也可能是‘载波’。需要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