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耐寒,不用这般金贵。” 试过半月后改口:“穿暖马衣,马每日能多走二十里。” 每站设 “马医箱”,备草药(治腹泻、外伤),由汉人兽医定期巡查。
驿站安全实行 “分段负责制”:基辅至黑风口由基辅百夫长鲍里斯率队巡逻,黑风口至白虎城由白虎城千户脱脱派兵。巡逻兵卒 “十人为队”,带猎犬(嗅匪迹)、弓箭(防袭)、铜锣(遇袭鸣警)。在 “黄沙岗” 曾遇马匪,汉人百户张勇按 “三策” 应对:先鸣锣示警(驿站可提前防备),再列 “箭阵” 威慑(不求全歼求拖延),最后派快马报就近驿站。此战虽伤两卒,但保住了加急文书,萧虎赏张勇 “护驿银” 五两,并令每站增设 “烽火台”(与巡逻队信号联动)。
为防草原匪患,帖木儿与沿途蒙古部落定 “联防约”:部落派猎手协防(每站配两名),驿站按月给 “协防粮”(每月三石);遇匪情部落需通报,驿站则优先收购部落皮毛。在 “鹰愁涧”,牧民巴图发现匪踪后,立即骑马报驿站,驿卒得以提前转移文书,事后巴图获赏 “布两匹”。周显将联防协议刻在木牌上,立于每站门口:“部落助防,驿站护商,互利共存。” 此法推行后,匪患减少七成,商旅渐多,驿站旁竟自发形成小市集。
至元三十九年,首封从白虎城到基辅的公文经新驿路抵达,驿卒刘振捧着密封文书跑进基辅驿站,羊皮衣上结满冰碴。庆典在驿站前举行:萧虎亲自拆封(公文是脱脱报白虎城秋收丰稔),帖木儿用蒙语宣读,周显用汉语释义,围观军民齐声欢呼。萧虎命人在站房立 “通驿碑”,刻 “至元三十九年冬,基辅至白虎城驿路通,全程千二百里,十二站,历八月而成”。碑旁埋 “通驿信物”:驿马马蹄铁一枚、急递文书一份、蒙汉双语路引一张。帖木儿望着碑石道:“路通了,人心就通了。” 寒风中,驿站的炊烟与远处的马蹄声交织成北境新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