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初步掌控了东海盐场,为徐州财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后,我的目光立刻转向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甚至在战略意义上更为关键的领域——铁业。
盐,关系民生与财赋;
而铁,则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在这个冷兵器时代,谁掌握了更优质、更充足的铁料来源,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优质的铁制农具,更是屯田大计能否成功的物质保障。
因此,整顿铁业,将铁矿开采、冶炼、以及兵器农具的制造牢牢掌控在官府手中,是我推行盐铁专营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必须啃下的另一块硬骨头。
相比于盐业,徐州的铁业基础相对薄弱,且更为分散和隐蔽。没有像东海那样集中的大型官营盐场,更多的是一些散布在山区的、规模不一的私营铁矿和冶炼作坊。
这些矿场和作坊,大多被当地的豪强或某些与军方有联系的势力所把持,他们不仅偷税漏税,更可能在暗中私自铸造兵器,豢养私兵,这是我绝不能容忍的!
我的策略,是双管齐下:
既要控制源头,又要提升技术,最终实现官府主导下的集中生产和统一调配。
第一步,是摸清家底,控制矿源。
我派遣玄镜台的成员,并抽调了屯田都尉府中一些懂地理、擅测绘的人员,组成矿产勘探队,对徐州境内已知的和潜在的铁矿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秘密的勘探和评估。
绘制矿产图: 他们深入山林,走访老矿工,结合我从典籍中找到的一些零散记载,绘制出了一份相对详细的徐州铁矿分布图,标注了矿石的品位、储量和开采难度。
评估现有矿场: 对于那些正在开采的私营矿场,我们对其产量、技术水平、以及背后的势力归属,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收归官有/协议控制: 对于那些储量丰富、品位较高、且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矿区(特别是那些可能被用于私铸兵器的),我采取了强硬手段。以“州府统一管理战略资源”的名义,对其进行强制赎买或直接收归官有。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或者与我们尚可合作的矿主,则采取相对温和的方式,与其签订协议,由官府优先、优惠地收购其开采出的全部或大部分铁矿石,并对其开采过程进行监督。
反抗者?
自然有陈到将军的士兵去“讲道理”。
第二步,是建立官营冶铁作坊,提升技术水平。
控制了矿石来源,还需要有能力将其冶炼成可用的铁料。
我深知,汉代的冶铁技术虽然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比如炒钢法),但整体效率和质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选址与建设: 我在靠近铁矿产区、燃料(木炭或煤炭,如果能找到的话)充足、且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选址建立了数个规模化的官营冶铁作坊。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再次感谢糜竺公的鼎力支持)。
招募与培养工匠: 我四处招募有经验的冶铁工匠,并从军队、屯户甚至难民中,选拔一些心灵手巧、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进行培养。同时,我也将从洛阳抢救出的那些关于冶金、锻造的技术图谱(虽然可能残缺不全),交给他们研究、学习。
技术改良尝试: 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冶金工程师,但凭借着后世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知识和对工业原理的理解,我还是尝试着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议:
改进鼓风设备: 尝试设计更高效的鼓风装置(比如利用水力驱动的水排?或者更密封、风力更强的皮囊风箱?),以提高炉温,缩短冶炼时间,并提升铁水的纯度。
燃料的探索: 尝试寻找和使用热值更高、更易获取的燃料,比如煤炭(如果徐州附近有煤矿的话)。虽然直接用煤炭炼铁可能会导致含硫量过高、铁质变脆,但我可以尝试一些原始的脱硫方法,或者将其主要用于锻造加热而非直接冶炼。
标准化生产流程: 建立相对标准的矿石筛选、配料、冶炼、锻打、淬火等生产流程,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第三步,是明确分配优先级,严格管控流向。
军需第一,农用次之: 我明确规定,官营铁坊产出的所有优质铁料(特别是钢材),必须优先供应给州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