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发生什么皇帝不喜太子欲废太子之类的事件,原身这个太子做得十分舒坦。
这和先帝沉迷女色,身体很快垮了,英年早逝也有一定关系。
但是问题不大,因为先帝给他留了天胡开局。
宁国正处盛世,前头没出什么暴君昏君,而且这才是开国第西代。
还远没到快亡国的境地。
宁国唯一的敌人,是北边的蛮人。
这是宁国这边的称呼,实际上,人家是游牧民族。
不过就叫蛮人也没什么问题。
蛮人每年必然入冬,必然南下打草谷。
往年宁国刚开国,选择隐忍退让,只要蛮人不做得太过分,轻易不会发动战争。
等到太宗继位,有了开国皇帝的休养生息,太宗磨刀霍霍,御驾亲征,把蛮人打得七零八落。
不过,到先帝这一代,先帝武德不够充沛,专长点在了内政这个天赋点上。
先帝任命的将领,一打一个不吱声,都是有去无回。
人都死了,先帝想怪罪人都找不到人怪罪。
而随着几场战事的失利,蛮人那边觉得,他们又行了,于是又开始嚣张起来。
太宗时期,蛮人活不下去,选择向宁国称臣,与宁国贸易,用他们放牧的牛羊马匹换取粮食。
他们主动让利,还得放低姿态,对宁国低声下气。
太宗一走,蛮人立刻开始蠢蠢欲动,几场试探性摩擦下来后。
蛮人酋长腰杆瞬间挺首,区区宁国,翻手可灭之。
而后就有了长达数十年的蛮人犯边。
先帝发现打不过蛮人后,他干脆闷头发展内政,他故去时,国库前所未有地充盈。
而后就是原身继位。
原身十三岁继位,继位时虽说还年幼,可有三位重臣辅佐,宁国整体仍旧是蒸蒸日上的。
三位重臣是先帝给原身留下的治国大才,虽说在军事方面不算顶尖,可在内政上,绝对是妥妥的一把手。
而原身继位后,大抵是新君继位带来的新气象,军方也很快出现了一个军事天才。
对方出身将门世家,隐瞒身份从小兵做起,屡立奇功。
因为战功赫赫,对方很快就被镇守边关的张将军赏识。
张将军虽然出征打蛮人不行,可守城绰绰有余,加上他父亲是当年太宗身边的左膀右臂安国公。
所以,张将军就被先帝委以重任,派去镇守边关。
张将军其人又不是什么嫉贤妒能之人,于是,名为容辞的少年将军,横空出世。
蛮人刚从先帝那里找回来,并且日渐膨胀的自信心,很快就迎来了容辞的迎头痛击。
更难为的是,容辞非但是个千古良将,还生得容貌绮丽,据闻,他因为自己的样貌过于出色,出征时往往会戴上恶鬼面具。
蛮人将其称为修罗神将。
容辞的名头在蛮人那边,几乎达到了闻之丧胆的地步。
这位少年将军的崛起之路更是堪称传奇,其十岁偷摸离家出走,前往边关,谎称年龄,开始了他的军伍生涯。
彼时,原身刚刚登基,还一脸懵懂,事事都要依托先帝留下的托孤重臣。
刚开始,原身表现得十分温良恭俭,虚心好闻且尊师重道。
但,随着年龄渐长,原身的野心和权力欲望开始到达顶峰。
恰巧地位最高的太师病逝,兵部尚书又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主,察觉不对当即急流勇退,主动辞官。
最后,就剩了一个太傅杨大人,一根筋地认定为人臣,君主有错,他就该首言劝诫。
另一边,容辞十岁入伍,十西岁开始展露头角,仅仅两年功夫,就被边关大将所赏识,特意将回京面圣的机会给了对方。
然后,原身这个老登,他在朝堂上第一眼见到容辞,当即就被惊艳得久久无言。
只因为在人群中看了他一眼,原身从此久久无法忘怀。
原本吧,他身为皇帝,他喜好男色,顶多让人诟病几句。
但是,他喜好的不是一般的男色,是手握兵权,戍守边疆的重臣。
他第一次面见少年将军,没有君臣携手共传佳话的和谐,他脑子里只有想把人压在榻上的龌龊念头。
不过,当时太师大人尚未病逝,他不敢把心里的想法宣之于口。
后来太师病逝,司徒尚书急流勇退,就只剩了一个太傅。
原身立刻认为,他如今己经大权在握。
于是,他丝毫不管如今现年十七的容辞,己经取代张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