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后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铜钱大的雨点砸在医馆青瓦上,惊飞了檐角栖息的麻雀。免费看书就搜:你阅读 niyuedu.com欧阳美仪刚给昕玥讲完《伤寒论》里的“胃家实”辨证,就听见木门被砸得咚咚响,夹杂着男人压抑的呻吟:“医生!救命……胃疼得首冒冷汗!”
她抓起白大褂冲过去,门轴转动时带进的风雨里,穿湿透工作服的出租车司机正蜷缩在门槛上,双手紧紧按着胃脘,雨水顺着下巴滴在青砖上,形成小小的水洼。昕玥举着急救箱跟在身后,发辫上的“胃经小卫士”发卡(用生姜切片压制而成)沾着雨珠,像只怕水的小姜人。
“先扶到诊疗床!”美仪的指尖迅速搭在患者寸口,脉象弦紧如弓弦,舌苔白滑如水渍,“寒邪犯胃,得用良附丸温胃散寒。”她转头喊昕玥,“去药斗柜第三层拿高良姜、香附,记得称足15克。”
“姐姐等等!”昕玥突然蹲下身,掀起患者的裤脚,露出泡得发白的脚踝,鞋袜里的雨水还在往下滴,“他的脚泡在水里多久啦?”司机疼得说不出话,只能伸出三根手指——暴雨堵车,他在积水中被困了三个小时。
小姑娘的眼睛突然亮起来,像发现了关键线索:“寒邪从下焦袭入,光温胃不够!”她踮脚够到墙上的《伤寒论》挂轴,指着“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的条文,“爷爷说过,寒邪会‘钻空子’,从脚底板爬到胃里,要用吴茱萸汤引药下行!”
里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爷爷披着灰布长衫冲出来,银发上还沾着枕头上的艾草香:“小玥说得对!”他摸了摸患者冰凉的脚趾,“此案虽无呕吐,却同属寒凝胃肠,《金匮要略》讲‘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寒邪既从下受,便要上下同治。”
美仪立刻调整药方,在良附丸基础上加了吴茱萸、生姜、人参:“高良姜、香附温胃理气,吴茱萸散寒止痛,生姜散下焦寒湿,人参补被寒邪伤了的胃气。”她转头对昕玥笑,“小医仙观察力不错,知道从鞋袜里找病机。”
针灸室的灯骤然亮起,爷爷亲自调配艾绒,陈墨不知何时从创客空间赶来,抱着红外热成像仪对准患者胃脘:“胃区温度比正常低2.3℃,下焦更是低3.5℃,符合‘寒从中生’的辨证。”
“先针中脘、关元、足三里。”美仪取出太奶奶留下的银针,在酒精灯上灼烧,“中脘是胃的‘司令部’,关元温下焦阳气,足三里健脾胃之气。”昕玥举着卡通灸盒站在旁边,给每个穴位都贴上了暖宝宝贴纸:“艾灸就像给胃和小肚子盖被子,寒邪小冰碴子马上就化啦!”
当银针刺入中脘穴,患者突然轻呼:“有股热流往肚子里钻!”爷爷将艾条悬在关元穴上方,橙红色的火光映着患者苍白的脸:“《扁鹊心书》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咱们借艾火的阳气,把你身体里的‘小太阳’重新点起来。”
煎药室传来“咕嘟咕嘟”的声响,昕玥蹲在灶台前数着时辰:“吴茱萸要后下,免得苦过头!”她举着爷爷的老怀表,秒针每走一圈,就往砂锅里撒一小把药材,“爷爷说,吴茱萸像个厉害的小将军,专门去下焦赶跑寒邪。”
半小时后,患者的呻吟声渐渐平息,手从胃脘移开,露出劫后余生的笑意:“好像有团火在胃里打转,没那么揪着疼了。”他摸着还在发烫的艾灸盒,“以前胃疼吃止痛片,只管两小时,现在连脚底板都暖和了。”
美仪递上刚煎好的汤药,白瓷碗里飘着几片舒展的生姜:“趁热喝,喝完盖上被子发点小汗,把寒邪从毛孔赶出去。”她指着窗外的暴雨,“寒邪就像这场大雨,来得急,但只要找对出口,身体自己就能排掉。”
司机捧着碗叹气:“跑了十年出租,胃疼反复发作,西药吃成胃黏膜损伤,没想到今晚被你们三个‘中医组合’治住了。”他看着昕玥趴在诊疗床上画“驱寒小漫画”,小姑娘给寒邪画了哭脸,被吴茱萸小将军追着跑,“你们的药里好像加了人情味,喝下去心里暖烘烘的。”
深夜的医馆渐渐安静,暴雨变成淅沥小雨,昕玥趴在爷爷腿上打盹,发辫上的生姜发卡蹭到老人的白大褂。美仪整理会诊记录时,发现昕玥在病机分析栏画了幅小插画:出租车司机的脚丫泡在水里,寒邪顺着小腿爬向胃脘,被吴茱萸汤浇成小冰渣。
“当年在重庆,半夜接诊过被雨水泡透的纤夫,”爷爷望着窗外的雨幕,“那时没有热成像仪,全靠手摸脚底板的温度,现在有了科技助力,反而更得提醒自己——辨证的根,永远在西诊合参里。”
陈墨调试着热成像仪的数据,忽然笑了:“患者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