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是胜利者,但对陈友谅这个对手的实力还是认可的。
但如果将他和张士诚等人并列,他就会跳脚大骂。
这时,马皇后插话问道:
“既如此,你家长辈为何不择一投效呢?”
马钰反问道:“投效谁呢?”
马皇后顿时不说话了,如果投陈友谅,恐怕就没有大明了。
朱元璋也不禁暗暗庆幸,还好他长辈没有选择站边。
马钰接着又补充道:“两方都是汉人,我家长辈不想帮助汉人屠杀汉人。”
朱元璋和马皇后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投靠一方早日终结乱世,不是更好吗。
况且,如果他们早早投了其中一方,大概率也不会弄得家族破灭。
但这话他们可不会说。
毕竟,马钰的长辈有可能投效任何人。
既然不是百分百来大明一方,那还是让他们坚守原则不站队的好。
马皇后再次问道:“你长辈评价过宋先生吗?”
马钰点点头,说道:“当世文魁,虔诚君子也。”
这话其实在牢里已经说过了。
朱元璋却有不同意见:“虽然我没有见过你长辈,但从你身上就可看出其才能,应当远超宋濂。”
马钰没有承认,也没有反驳,在别人看来就是默认了。
但没人觉得他自大,反而认为他们家的人太谦虚了。
明明有这么高的学问,却还总是如此推崇别人。
这时,朱元璋心中一动,说道:“刘伯温如何?”
马皇后心头一震,担忧的看向马钰,生怕他说出不好的话来。
马钰想了想,说道:“能臣,但不纯。”
马皇后松了口气,虽然不是特别好的评价,但他不纯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所以倒也不算特别坏。
朱元璋点点头,继续问道:“汪广洋呢?”
马钰回忆片刻,说道:“忠心可嘉,然志大才疏。”
“盛世不失为良相,乱世难当大任。”
朱元璋再次点头,这个评价和他自己的认识差不多,否则他早就让汪广洋当丞相了。
“可评价过杨宪?”
马钰这次都没怎么想,直接说道:
“酷吏,可用而不可信。”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一点与他所想完全不同,但并未反驳而是继续问道:
“高启呢?”
马钰仔细思索,才想起此人是谁,说道:
“清高。”
接着朱元璋又问了几个人,甚至还问了其他势力的人。
比如张定边、毛贵等人。
有些马钰能想起是谁的,都给出简单的点评。
不记得的就直接回答不知道。
即便如此,也让朱元璋心惊不已。
因为但凡他点评过的,除了个别人形象与朱元璋的认识不相符之外,别的都相差无几。
可见,其长辈真的对群雄都做过细致梳理。
不说别的,就凭他对这么多人的了解,但凡加入任何一方都足以搅乱局势。
这不禁让朱元璋更加庆幸,还好他们没有站边。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次问道:
“李善长如何?”
这次马钰沉默良久都没有给出回答。
马皇后的心不禁一咯噔,难道是不好的点评?
朱元璋眉头也不自觉皱起,催促道:
“为何不说?”
马钰缓缓摇头,道:“不记得了。”
朱元璋表情一僵,怒道:“你说谎。”
马钰表情不变,道:“是真不记得了。”
朱元璋还要追问,马皇后却插话道:
“陛下息怒,如此多的人,他不记得也是正常的。”
“不如让他回去好好想想,等想到了再告诉你也不迟。”
朱元璋看着她哀求的目光,心中不禁一软,道:
“罢罢罢,咱不问了。”
“咱还有公务要处理,就先走了……”
说完起身离开了。
目送他的身影消失,马皇后发出长长的叹息。
然后她对常妃和徐妙云说道:
“你们先出去。”
两女自然知道原因,连忙退出正堂。
等她们离开,马皇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