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精彩小说网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124章 为了孽种

第124章 为了孽种

李邦华负手站在水渠边,望着四下里繁忙的春耕景象,不禁悠然吟道:“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6,1-看.书.网_ +追?最¢新¨章¨节,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张守义捋着胡须问道:“孟暗先生,此地春耕与吉水春耕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为自己耕种,与为地主劳作,自然大不相同。”李邦华感慨万千。

李佑则在一旁仰望天空,神色忧虑:“开春至今,滴雨未下,今年恐怕又有春旱。需尽快组建农会,待春旱加剧时,组织农民互相帮衬,挑水灌溉农田。学生也可暂时放回家中,不论用碗还是用瓢,能帮一分是一分。”

张守义说道:“其他村镇尚好,北边靠山的几个村,水源仅有几条小溪流。一旦春旱严重,溪水怕是会干涸。”

“还得继续将水渠修得更长,”李佑果断说道,“用水车把河水提引到渠中,如此北边村镇挑水便能近许多。”

欧阳蒸突然现身说道:“我在北边丈量田地、分配土地时,发现那里的田亩相对贫瘠。或许可以组织村民,在农闲时将几块收成欠佳的下等田挖成蓄水塘。多雨时蓄水,少雨时取用,平常还能用来养鱼。”

“此计甚妙,此事便交由你负责。”李佑赞许地笑道。

“这正是我所愿。”欧阳蒸拱手领命。

这两个月来,欧阳蒸的表现让李佑刮目相看。

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一个神童出身的读书人,竟能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

而且工作兢兢业业,从不喊苦喊累,处事公正无私,深得民心。

他每日劳累不堪,却仍有精力读书,每晚必定秉烛夜读,还隔三岔五作一首诗赞美分田之事。

实乃不可多得的内政人才!

欧阳蒸又说:“附近山岭多产石灰石,但只有永阳镇的山上有石灰窑,可再开辟一座石灰窑烧制石灰。本地还盛产白云土,我去过昌南镇,那里烧制瓷器也用白云土。咱们为何不建一座瓷窑呢?”

“可咱们没有烧制瓷器的工匠啊。”李佑无奈叹息。

欧阳蒸说道:“本地倒是有陶工,只是只能烧制陶罐、陶碗。或许可以携带重金前往昌南镇,招募几位瓷工到此,让本地陶工慢慢跟着学习改进。?比/奇·中_文¨网- -无^错*内^容`”

李邦华说道:“宪文想得过于简单了,烧制瓷器,可不是招来几个瓷工就能轻易成事的。”

李佑则表扬道:“宪文的想法甚好,不过此事需循序渐进。当务之急是春耕,等春耕结束便组建农会,由农会组织村民齐心协力抗旱,同时组织村民修缮和开挖水渠。河南连年旱灾,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水利工程才是重中之重!”

“没错,水利乃是根本!”李邦华深表赞同。

自安史之乱后,中央对水利工程的组织就日益懈怠,全靠地方官员凭借责任心和道德感来维持。

地方官员素质每况愈下,各地水利设施也相继荒废,一遇小旱便成灾,一遇大旱则饥民遍野。只要李佑用心兴修水利,即便无法杜绝灾情影响,也肯定能比其他地方情况好得多。

永阳镇镇长黄顺甫说道:“本镇现有两条水渠,都很短,且年久失修。待春耕结束,可让村民将其加深、拓宽、延长。不求惠及全镇,至少要让小半个镇受益。”

一个来自汴水南岸的童生刘芳,此刻担任大帅府照磨,协助管理各级官员的绩效考察。此人突然说道:“晚生来自铜坑村,那里曾盛产铜,如今铜矿早已采尽,山林和坡地被挖得满目疮痍。农闲时,可组织村民平整荒坡荒地,如此或许能新增数百上千亩田地。”

又有一个叫李弘文的文职人员说:“每年夏秋时节,簧坝村、李家拐都会遭遇汛情。以前不断围垦圩田侵占河道,导致河道愈发狭窄,洪灾也愈发严重。可在河边大量栽种树木,禁止村民继续围垦圩田,再清理该河段的淤泥,或许能缓解每年的汛情。”

“都记录下来,”李佑十分高兴,“众人拾柴火焰高,各位若有什么想法,都可写成公文送至大帅府。如今大业初创,百废待兴,还望诸君多多努力!”

“我等必当竭尽全力!”众人齐声应道。

李邦华不禁暗自感慨,这种氛围实在令人舒畅。

这里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只要愿意做事,就能得到提拔。若做事又快又好,提拔更是迅速,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论功行赏。

就说那个叫刘芳的照磨,年前还是普通的分田人员,如今已成为大帅府的红人。*a\i′t^i~n/g+x^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