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毫退缩,他逐行解读代码示例,反复推导逻辑关系,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便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标记,以待课后钻研。
课堂上,傅斯年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教授的板书,手中的笔如飞梭般记录着重点。一旦有疑问,课间立马举手询问,丝毫不给疑惑 “过夜” 的机会。
课后,傅斯年直奔图书馆,再次翻开那本被翻得边角微微卷起的专业书籍,结合课堂笔记,将知识点一点点吃透。遇上实在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便主动偶遇教授请教问题,从代码优化细节到理论模型延展,不放过任何一处疑惑。
教授们都对这个勤学好问、眼神里透着坚毅的学生赞赏有加,时常在答疑结束后,拍拍我的肩膀,鼓励他继续保持这份热忱。
为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傅斯年频繁穿梭于实验室与机房之间。机房里,他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出密集的代码,一行行字符如同士兵,在他的指挥下有序排列。
从简单的 “hello world” 程序起步,逐渐深入到复杂算法的代码实现,报错、调试、再运行,循环往复。遇到棘手的程序漏洞,傅斯年不焦不躁,静下心来逐行排查,查阅大量技术文档,直至问题迎刃而解。
傅斯年的勤奋终于受到了教授们的认可,很荣幸的被教授拉伙进入了人工智能项目—人脸识别系统。参与该项目的同学有很多,主要是由教授牵头,博士生导师与研究生是主力,而偶尔几个本科生是带着学习的目的来参加项目的。
在实验室里,傅斯年主要记录实验的数据,工作内容虽说简单,却也历经重重磨砺。参与人工智能项目研发时,初期由于对机器学习算法掌握不够娴熟,模型训练效果不佳,一次次得到不理想的准确率数据,满心期待换来一盆盆冷水浇头。
项目启动之初,团队成员满怀憧憬,由博士生导师-王巍,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幻想着能迅速攻克难题,取得突破性成果。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初次训练模型,准确率低得可怜,团队士气瞬间跌入谷底。有人开始小声嘟囔着质疑方案,甚至有人打起了退堂鼓。
王巍看着屏幕上刺眼的数字,心中虽五味杂陈,但眼神愈发坚定,他站起身来,用力拍了拍桌子,大声说道:“大家别灰心,这才刚开始,我们把问题找出来,一定能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傅斯年看到了实验的不足,通过上个世界的计算机知识,私下找到了王巍,告知他试验数据的问题,还有训练模型的数据及方向。通过傅斯年的沟通,王巍发现了问题所在,王巍果断地让他从数据记录变成了方案调整及实验。
傅斯年与团队成员日夜蹲守在实验室,饿了就吃几口泡面,困了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儿。实验室里弥漫着泡面的气味、键盘的敲击声以及低声的讨论声。
他们不断调整参数,从细微的小数点变动,到大规模的取值范围调整;更换算法框架,对比深度学习框架 tensorflow 与 pytorch 的优劣,根据项目需求灵活选用;引入更多维度的数据进行训练,挖掘那些潜在的特征信息。
无数个日夜的苦战,终于迎来突破 —模型准确率大幅提升,成果成功应用于某智能安防场景,有效助力安防精准度提升。当监控画面里,人脸识别精准无误,异常行为检测及时准确,团队成员欢呼雀跃,相拥而泣。
傅斯年眼眶湿润,看着眼前来之不易的成果,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团队精神的彰显。
后来,基于该项目成果研发的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报警系统,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安保,可设置 “黑名单”,及时发现并报警,为社会安全做出了他的一份力!
由于傅斯年这次的优秀的表现,王巍跟他的导师进一步介绍了傅斯年,让他在学校不再是小透明,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年轻人。然后机会就再一次眷顾了傅斯年。
大二那年,学校选派队伍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傅斯年有幸凭借扎实的算法功底与出色的编程能力,以及教授的关注,入选了校队。
集训期间,训练强度近乎残酷。每日天还未亮,他便被闹钟叫醒,简单洗漱后直奔集训室,开启一天的 “刷题” 之旅。
海量算法题堆积如山,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图论等各类题型层出不穷,模拟赛一场接着一场,排名不理想、超时、程序报错,挫折接踵而至。
可傅斯年把每次失利都当成成长阶梯,赛后仔细复盘,剖析代码漏洞,汲取对手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