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s·h~u_o¢h·o/u_.`c^o?m-”
老村长咳嗽两声,掏出泛黄的账本:“哥哥仔村长,咱村办食堂,光买空调就花了六十多万块,这要是赔了...”
“不会赔!”陈暮打断他,\"我算过账:一台空调1800块,能让五十个工人吃得舒心。每个工人每月多花十块钱,五十人就是五百块,三个多月就能回本。再说了,咱们还能卖汽水、冰棒,这些零嘴的利润是饭菜的三倍!\"
说到这儿,陈暮突然提高嗓门:“大伙知道港岛的酒楼咋赚钱吗?他们连客人上厕所都有人递毛巾、喷香水!为啥?就为了让客人觉得‘这钱花得值’。咱们现在穷,做不了那么讲究的事儿,但至少能做到‘三个一’: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笑脸。就这三条,就能把国营食堂甩在身后!”
当然,其实这话,陈暮有点吹嘘了。
为啥呢?
因为港岛的服务有多差,那是人神共愤的。
那服务就恨不得你给我快点吃完滚蛋一般。
当然,那指的是那些小的港式茶餐厅。
客流量大,服务员少,所以态度都拉胯。
真要那种装修上档次的,那服务态度极好。
虎娃突然举手:“哥哥仔村长,那啥是第三产业?”
“问得好!”陈暮摸了摸虎娃的头,“种地打鱼是第一产业,建厂做工是第二产业,咱们搞食堂、卖服务,就是第三产业。以后啊,第三产业会比前两个都赚钱!你们想想,等大家都吃饱穿暖了,还想干啥?想下馆子、想逛商场、想让人伺候着——这就是第三产业的天下!”
老村长捡起旱烟袋,若有所思地说:“照这么说,咱村以后不打鱼了,改伺候人?”
这话说出来,大家都有点膈应。
虽然打渔穷啊,但老子乐意!
老子不伺候人!
现在赚钱了,还得去伺候人。
那膈应。
“不是伺候人,是让人愿意花钱买咱们的‘用心’。”陈暮从包里拿出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从港岛带回来的“一次性筷子”和“餐巾纸”。
“就说这筷子,港岛酒楼都用这玩意儿,干净卫生,客人用着放心。咱们可以把筷子换成竹制的,刻上‘渔村食堂’的字样,临走还能让客人带走——这就是‘体验感’!”
苏念之摸着一次性筷子点头:“这东西好,既环保又能打广告。要是每个客人都带走一双,相当于免费给咱们做宣传。”
“没错!“陈暮越说越激动,”以后咱们还要搞‘会员制’:吃满十顿饭,送一顿免费汤;介绍五个朋友来,送半只烧鸭。还要在食堂里挂电视——别管有没有信号,摆着就是个气派!工人干活累了,来咱这儿看看热闹,喝口冰镇汽水,就算不吃饭,也愿意在这儿待会儿——这就是‘用户粘性’!“
老村长听得直摇头:\"哥哥仔村长,你说的这些太超前了,咱渔村哪有这条件?\"
\"条件都是人创造的!“陈暮一拍桌子,震得粗瓷碗直晃,”当年咱们连电灯都没有,现在不也用上空调了?只要咱们敢想敢干,就能把小食堂做成大买卖。我敢打赌——十年后,全中国的饭馆都会学咱们这套‘体验感’的玩法,谁学得早,谁就能赚大钱!\"
说到这儿,他突然放缓语气:\"大伙知道我为啥这么拼命折腾吗?因为我去过港岛,见过人家的服务业有多厉害。人家一个餐厅服务员,月薪比咱们村主任还高,为啥?因为他们把‘伺候人’变成了一门学问,变成了能赚钱的本事。咱们现在穷,没见识,但不能没志气——咱们要当这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让全中国都知道,鹏城渔村的食堂,才是最懂客人的地方!\"
煤油灯的火苗突然蹿高,将陈暮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
沈婉钧低头看着账本,笔尖在“用户体验感”旁边画了三个着重号;
老村长吧嗒着烟袋,眼神里少了困惑,多了精光;
虎娃攥着一次性筷子,仿佛握着未来的钥匙。?l?a,x!s^w¢.*c¨o,m^
窗外,南海的夜风裹着潮气扑面而来,吹得墙上的“用户体验感”五个字沙沙作响,像极了春潮拍打礁石的声音——那是新时代的前奏。
陈暮知道,今天这场在煤油灯下的\"启蒙课\",或许正在改写一群泥腿子的命运。
当大多数人还在琢磨如何种地打鱼时,他们已经站在了第三产业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