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寒风凛冽,刺骨的寒冷仿佛能将人的耳朵都冻掉。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里,12月2号这一天,太和殿却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庙会一般。
然而,这看似喧闹的场景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诡异氛围。人们不禁心生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一天是要为年仅三岁的小娃娃溥仪举行登基大典,让他登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成为宣统皇帝。这个小家伙,恐怕此时还在家里流着鼻涕,开心地玩着泥巴呢。他甚至可能连幼儿园小班都还没有上过,对于“皇帝”这个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就这样,他在懵懂无知的情况下,被大人们抱上了那令人瞩目的龙椅。
这龙椅啊,在旁人眼里那可是金光闪闪、威风凛凛,可在小溥仪眼里,说不定就跟家里那把破椅子没啥两样。他坐在上面,估计心里还琢磨呢:“这是哪儿啊?咋这么多人看着我,怪吓人的。”小脸儿皱得跟个小包子似的,说不定下一秒就要“哇”地一声哭出来。周围那些大臣们呢,一个个穿着花里胡哨的朝服,跪在地上,嘴里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可心里头指不定在想啥呢。
且说这登基大典的过程,那场面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宛如一场大型的古装滑稽戏。你瞧那小溥仪,被一群宫女太监们前呼后拥着,宛如众星捧月一般。他那两条小短腿儿,走起路来一摇三晃,活脱脱像一只刚学走路的小鸭子,让人看了不禁发笑。
好不容易,小溥仪才一步一步地挪到了龙椅前。可这龙椅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高了些,他那小短腿儿根本够不着。于是乎,旁边的太监们只好七手八脚地把他抱上了龙椅。
这一抱上去,可不得了啦!只听得周围那鼓乐声震耳欲聋,仿佛要把人的耳膜都给震破了似的。小溥仪哪里见过这等阵仗,估计是被吓得够呛,“哇”地一声就大哭了起来。
这一哭,可把那些大臣们给急坏了。他们一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其中有个老太监,更是急得满脸通红,额头上的青筋都爆了出来。只见他手忙脚乱地从怀里掏出个拨浪鼓,然后在那儿拼命地摇啊摇,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小祖宗啊,别哭啦,别哭啦!”那副模样,简直就像是在哄自己家的孩子一样。
就在此时,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眼见着眼前的局势,瞬间心领神会,毫不犹豫地顺势而为,正式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之旅。这位隆裕太后,心中恐怕早已乐开了花。她暗自思忖道:“嘿嘿,慈禧老佛爷这一走,机会终于降临啦!虽说我自身能力有限,但这垂帘听政的美妙滋味,我无论如何也得亲自体验一番啊。”
于是乎,隆裕太后端坐在那帘子之后,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佯装认真聆听着大臣们的奏报。她时而轻咳两声,似乎是在刻意彰显自己的威严,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她的故作姿态罢了。然而,大臣们对于她的那点小心思却是心知肚明,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佯装不知罢了。
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这一职位对他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成为监国摄政王意味着他将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家的走向。然而,另一方面,这个职位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毕竟,他要辅佐的是自己年幼的儿子溥仪,而溥仪此时还只是个孩子,对政治一窍不通。
载沣心中或许正暗自思忖:“这皇位本来应该是属于我的,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我还能在这个位置上有所作为。可如今,这皇位却落到了我儿子的头上,我不仅要替他管理国家,还要在他犯错时为他收拾残局。”
尽管如此,载沣也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这一任命。他站在朝堂之上,努力让自己显得威严庄重,但那眼神中,却难以掩饰地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迷茫。
且说这大清朝的摄政王,其开端者乃是多尔衮,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厉害角色啊!想当年,他率领着八旗铁骑,如狂风骤雨般破关而入,一路势如破竹,横扫千军,最终打下了这广袤无垠的大好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载沣这里时,他却不幸成为了这摄政王一职的终结者。如此戏剧性的“交接”,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载沣啊,虽然贵为监国摄政王,但实际上却活得异常憋屈。朝廷里的大小事务,他根本就做不了主。那隆裕太后呢,虽然深居后宫,却时常在帘子后面指手画脚,对朝政横加干涉。而那些大臣们呢,也是各怀鬼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