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章有部分删减了,大概一百字左右,不知道因为啥,可能是因为写了万青的歌词?)
下午四点,沈浪先把那依送回了家,然后便直奔安贞西里排练室。 坐公交车去的。 不是小公共坐不起,而是公交更有性价比。 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反正他又不赶时间,坐坐公交还能看一看90年代燕京的街景。 省钱,那只是顺带的! 慢悠悠的来到安贞西里,沈浪顺道在排练室隔壁胡同里的苍蝇馆子吃了一顿炸酱面。 一碗三两的炸酱面,5块钱,一瓶可口可乐,四块,一个人一顿饭九块钱,这价格,怎么都不算便宜。 还是可乐太贵! 这价格跟后世也没两样。 不过,这年头的物价就是这么魔幻,一种是跟国内接轨,另外一种那是跟国际接轨。 1992年4月23号,燕京第一家麦当劳在王府井开业,一份套餐的价格大约是15-20元之间。 跟十几年后的穷鬼套餐差别不大。 如果两个小伙子放开膀子吃,一顿吃个百八十块,那都不是事。 前世,沈浪还在那里撩过妹子。 现在嘛。 还是算了,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麦当劳算个啥,吃吃麦当娜,那还差不多。 饱餐一顿,沈浪一边散着步,一边吹着那首《面会菜》,不紧不慢地往排练室行去。 路过电话亭,他给徐老师打了一个电话,约好明天上午见面。 约好见面,沈浪又给陈建添去了一個电话。 得化缘啊。 《故宫的记忆》虽然用不到一整支交响乐队,但那价格也不便宜,没个一两万,根本搞不定。 嘟! 嘟! 几秒钟后,陈建添的声音从话筒里传了过来。 “雷猴,缤购啊?” “leslie,是我,沈浪。” “哦,你打我电话,咩事?” “是这样的,那依的专辑,我基本都写好了,就等钱到位了。” “哈?” 电话那头,陈建添惊讶道:“这么快?你写了几首歌?” “算上序曲和终曲,一共十一首,如果不算,那就是九首歌。” “行啊,明天上午咱们见面聊,还有别的事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先挂了。” “有!” “咩事?” “咳咳。” 沈浪轻咳两声,‘好心’提醒道:“leslie,你最好有个心理准备。” “什么准备?” “这张专辑的制作费用有点高。” “有多高?” “保守估计,一百万。” “咳咳。” 话音刚落,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剧烈的咳嗽声。 “你说多少????” “最低一百万。” 另一边,陈建添松了松领口,然后连续做了几个深呼吸。 在他的印象里,沈浪不是那种乱花钱的人,跟那些把公司当提款机的乐队,简直判若两人。 有些乐队,稍微有了点名气,那就飘了,拉着亲朋好友去王府井吃饭,一顿吃掉上万,那都不是事。 然后,电话一打,让制作人过来付钱。 平时住的也是五星级酒店,说什么‘创作需要一个好的环境’。 花钱大手大脚,狂的没边。 狐朋狗友一大堆。 这些事,陈建添是从刘卓晖那里听说的,早在7、80年代,他就跟刘卓晖认识。 后来,正是他的牵线,刘卓晖才给beyond填了那些歌。 如今,他们俩个都在燕京,虽然大家都很忙,不是经常见面,但有什么事,还是会互通有无。 正因为知道那些乐队花钱不着边际,陈建添才坚决不签乐队。 要签,那也只签个人。 但沈浪这个一百万是怎么回事? 还至少? 什么唱片,要花那么多钱? 换做是二旁人,陈建添绝对当场开骂。 真当他是财神爷? 他又不是魔岩文化,背靠滚石唱片,财大气粗。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经纪人,家底没那么厚,经不住那么造啊! “你现在在哪?” 深吸几口气,陈建添压下了心头的烦躁,没办法,电话那边的人,才是真·财神爷·摇钱树,骂不得。 未来,他还指望沈浪给他挣大钱,或者卖给宝丽金挣大钱,所以,他只能哄着。 “我在排练室。”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