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之类的生存法则放在哪里都是通的。人族在陆地上有对手,焉知在海外就一定没有。或许应该想办法造大船出海去看看的。只是目前,他还人微言轻,这事儿还真的不容易做到,因此也只能暂且放在心里了。
陪着郭守敬巡视了一番海堤后,倒是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一是因为这两座城市都足够的重视此事,二是因为比较富有,所以海堤都是按最高标准建设的,有钱嘛,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算问题了。马不停蹄的奔波了两个多月,大家也累了,一向勤勉的郭守敬便决定在南定城里休整几天,顺便感受一下南方的风土人情。张恪等对此自是求之不得,休假嘛,又有谁会拒绝呢?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了。若在北方,此时天气已经转凉了,但在这里,此时倒是一年中感觉最舒适的时节。这个时节,也是本地螃蟹开始上市的时候,尤其是母蟹,正是最为肥美,蟹黄最足之时。自来到这个时空后,张恪还真没有正经吃过河鲜海鲜,此次来到南定,倒是彻底放开来,享受了一把海鲜大餐。可能是因为都是纯野生的,更没有被工业污染过,因此尽管都只是简单的烹饪,但那滋味却已是极致的鲜美。郭守敬,大丫和那些内卫都来自北方内陆,这等美味自是不曾尝过,此次自然也是大快朵颐,极尽满足。
这一日,恰逢中秋佳节。南定城城主按惯例将在望海楼设宴,以示庆贺。邀请的宾客都是本地士族乡绅及一些有名望之人。而作为巡按御使的郭守敬及张恪恰逢其会,自然也在受邀之列。于是这日傍晚,难得清闲又逢佳节,心情不错的郭守敬,便带上张恪大丫及两个内卫来到了望海楼。
郭守敬等人沿江来到武威城外的护城江堤上,看着那被冲毁的堤坝及那一大片的稻田,心下恻然。上一次看着这里时,还能看见延绵不绝,金黄的麦浪呢!而如今却只剩下了淤泥和草芥,这就是大自然的威力。绕道走下堤坝,从南城门进入武威城,沿着南北大道一路瞧过去,虽然洪水早就退去,但还隐约可见被洪水冲刷过的痕迹。不过,虽然倒塌了几座房子,但也不是太严重,也是多亏了上游处爆破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来到城主府,见到秦业后,对方一脸的惭色。倒是郭守敬对其并无任何揶揄之词,只是照例问了问城中的情况。此次护城堤坝决口,秦业自然是有责任的,但此刻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落井下石这种事儿,郭守敬也是不屑为之的。而从大的方面讲,他也觉得秦业作为地方首长,还是挺尽职尽责的。今次的事情,更多的还是因为其在水利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对隐患的认知和警惕性不足等缘故。但郭守敬相信,存在这个问题的地方官吏绝对不止秦业一人。要避免这种事儿再出现,还需要在此之后加强对地方官员,在其水利专业知识方面的进一步普及和针对性训练,而且朝廷也需要在制定有关堤坝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条例时,能够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令地方官员严格执行,照章办事,规避那些想当然的,短视的行为,那才是长久之计。
此后,再提及退耕还林之事时,秦业自是连连保证会遵照执行。郭守敬也不厌其烦的讲了一些植树造林及堤坝建设维护的要点:比如要在堤岸上种什么样的树种,互相之间的间隔大小;设置江堤防护区,禁止在防护区内做任何会危及江堤安全的活动,比如种植庄稼蔬果,放牧牛羊鸡鸭;做好日常的检查,最好定下制度性的巡视规范等等。这些事情纷繁复杂,不仅秦业听得头晕脑胀,就是张恪听后,也不免感叹:术业有专攻啊,要不皇帝怎么这么器重他了,就这些东西,换个人来,还真不一定讲得出来。
待一切交待完毕,郭守敬便起身告辞。秦业站起来向着郭守敬深施一礼,道:"此次多亏了郭大人力挽狂澜,挽救了城中数千百姓。之前,是秦某孟浪无状,不知深浅,顶撞了大人,差点儿酿成了大错,下官惭愧。之后,下官自会上疏陛下,自请其罪。"
郭守敬闻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我知秦大人所作所为,也都是出于爱护百姓之心,我相信陛下会理解的。郭某也愿意上疏陛下,代为解释一番的。”
秦业闻言,只是摇了摇头,没说什么。他心里知道,此次若没有郭守敬,将会有多少百姓丧生于波涛之中。朝廷是不可能不处理一下相关人等的,否则国家法度何在?虽然他自问为官以来,并无私心,做事情也一直都秉着一颗为公之心。但错就是错了,不论朝廷准备如何处置他,他都会坦然接受的。
与秦业告别之后,郭守敬便带着众人乘船沿江一路往下游巡视过去。一路之上,但凡遇到有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