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岁月荏苒。
秦王李澈率领一万大军,三万民兵征战东突厥。正如骁溯所预料,东突厥的男丁大多已经战死沙场,留在东突厥的基本上全是老幼妇孺。
为此,他们根本没付出多少血汗。
李澈并不是弑杀的人,故而下令。
凡是东突厥人不论男女,只要过马背者、年过三岁者一律杀无赦。至于襁褓中的婴孩或者年幼孩童,全被大军带回了玉门关,李澈打算交给陈建业管理。
传授儒学,从根本解决问题。
至于为什么不收留三岁以上的孩童,答案很简单。
那些孩子具有一定记忆,换作是你,家里亲人全被敌军给杀掉了,还要让你对他们俯首称臣,寄人篱下,你愿意吗?
答案是肯定不愿意的。
与其将来闹出一场不必要的祸端,不如从一开始就断个干净。
解决了人口问题,接下来就是东突厥的牛羊等牧业,凡东突厥境内,全被大军掠夺的干干净净,并且连夜送回了玉门关内。
陈建业遵从李澈的吩咐,将掠夺来的食物依照城镇里的居户,公平的分给百姓们。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东突厥居然还留有五万匹膘肥体壮的战马,想来,定是阿史那溧沥有先见之明,打算留着补充战马的。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此去中原会命丧他乡,以至于所有努力全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他人作嫁衣裳。
最后,李澈将自己仅有的三万人马,平均分配给陈建业和骁溯,每人各得一万精锐人马,协助两人镇守大晋关隘。
另外加上招募来的五万民兵,足以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战力,五万匹战马中的四万匹战马,陈建业和骁溯各得两万匹。
用李澈的话说,想守住边关要塞,骑兵是不可少的,故而陈建业和骁溯未来的目标,将要大肆发展重骑兵。
至此,东突厥彻底灭亡。
李澈放下狠话,东突厥的灭亡就是诸国的前车之鉴。谁敢举兵入侵大晋,大晋必举全国之力将其覆灭。
若有不信,尽管来犯!
犯我大晋者,虽远必诛!
……
东突厥灭亡的消息,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传遍番邦诸国。与东突厥毗邻的回纥,固然也收到了消息。
回纥可汗,药罗金氏仁怀可汗。
萌生了他念。
起初,仁怀可汗收到消讯之时的确震惊不已。但后来一想,大晋郡王李洛还在他的手上,慌乱的心情也就慢慢镇定下来了。
直到,回纥群臣朝上要挟取消南下入侵大晋的计划,仁怀可汗才意识到事态有多严重。
仁怀可汗有把柄在手自是不怕死,可其他人被仁怀可汗蒙在鼓里,他们怕死的啊!
要知东突厥的骑兵比回纥还要强大数倍,且不说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光是不可一世的阿史那溧沥都死在李澈剑下,这点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回纥哪来的资本和李澈抵抗?
群臣不愿带着渺茫的希望去当赌注。
大势所趋之下,仁怀可汗不得不同意派遣使臣入晋表明立场,同时表示愿意和大晋皇室联姻,以此保全两国邦交。
前往大晋联姻的公主,正是仁怀可汗最宠爱的飞云公主,药罗甘露。
仁怀可汗担心飞云公主一时半刻会想不开,于是就让飞云公主嫡亲兄长,三王子药罗冠奇进行规劝。
药罗冠奇自是不舍得妹妹远嫁大晋,可奈何这是王命!
不管是药罗冠奇本人还是飞云公主,谁都没办法违抗仁怀可汗的决定。
望着郁郁寡欢的飞云公主,药罗冠奇连连叹息,说道:“王妹,你莫怪父汗,父汗亦是逼不得已啊。”
这位飞云公主正是当初和药罗冠奇,一起潜入大晋境内探听消息的兄妹。他们兄妹好不容易回到回纥,没想到又要准备启程了。
而这次…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回归……
或许……
一辈子都没可能再踏入回纥地界……
飞云公主怅然若失,喃喃道:“王兄不必多言,王妹心里晓得,或许这就是我们身为王子公主的宿命吧。”
“王妹…”
眺望碧海蓝天,飞云公主喃喃自语:“如果我们兄妹没有生在帝王家,是不是就不用承担此种磨难了?”
“也许…能够避免……”
飞云公主苦笑着释怀,陷入沉默。
药罗冠奇于心不忍,哽咽道:“王妹,为兄会恳求父王,送你最后一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