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设计,研发和文博的相关业务进行整合。
被收购的第一年,信嘉就实现保本,不再亏损。然后,吴宗华利用原来,信嘉的强大品牌进行一系列巧妙的营销策略,使经营状况进一步良性发展。到了1991年时,纽约股市已经有了回暖迹象。
吴宗华觉得这是一个借势调整债务结构。再把经过重新改造后的信嘉改名新信嘉,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次公开发售。一举还掉信嘉近3亿美金的债务。到了1992年,新信嘉的股票已经涨到了每股35美元。吴宗华再次大肆减持,回笼大笔资金。新信嘉正式清偿完自己的名下的所有债务。但吴宗华仍旧占了53%绝对控股权。
但放眼两年前,他只是借助刘博的4000万美金,总市值不过是2.7亿。而两年后,新信嘉的股票达到了35美元,总市值已经逼近18亿美金。市值净赚15亿美金。人们都看到了他点石成金的神效。愿意称他为公司医生。
但如果故事就到了这里。并不年显示吴宗华的太多过人之处,要知道,当时的华尔街可是卧虎藏龙之地。债券大王米尔肯,股神巴菲特,杠杆之王克拉维斯。美林银行,雷曼,摩登,第一波士顿等等等等。每一个都是在投资领域获利颇丰的佼佼者。他还称不上神,也排不上对。
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就有点让人眼花缭乱,他把属于他本人的53%的新信嘉股权卖给了加拿大文博集团。套现了5亿美元的巨额流动资金。由于他个人在文博集团是大股东,还占据着54%的股份,同时还是董事会主席。他又间接着控制了信嘉,而且也还同时兼任了信嘉集团的董事会主席。
此时经过改造后的新信嘉。在130个国家有1500多家零售点。上万个独家代理商。人的销售队伍。
他们不仅卖新信嘉的缝纫机,还销售文博集团和香港环球电子的所有产品。这几乎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一个营销网络之一。新信嘉的商标也仅屈居可口可乐之后成了全球最着名的商标之一。一系列的运筹帷幄而出奇制胜。成就了吴宗华当时以产品打天下转变到销售打天下的第一人。
于此同时,远在中国的新都,华盛工业得到了有史以来飞速的扩张。源源不断的订单飞向华盛工业的总部。
下属45个工厂已经扩大到了百余个,员工也已经突破了十万人的规模。这些产品通过长长的货柜车。驶向新都码头,然后装上万吨巨轮。跟着新信嘉的销售渠道,销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