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修复的。
“探测器已经成功脱离地球引力。”控制台传来报告声,屏幕上的航线图正缓缓展开,途经月球基地补给点,最终指向火星的北半球,“暗能水晶的能量输出稳定,咒阵自检正常。”陈晓望着屏幕上那颗红色的星球,想起五十年前在科多斯多瑞兹的第一堂天文课。导师用魔杖在黑板上画出太阳系,说魔法能量在不同行星上会呈现不同的特性。当时的他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后,自己设计的魔法装置会真的飞向那些遥远的星辰。月球基地的消息传来时,探测器刚完成地月转移轨道的修正。林薇的学生——如今已是月球基地的魔法工程师——在视频里展示了新建成的“能量转换站”:数百块暗能水晶组成的矩阵,在永久阴影区泛着幽蓝的光,为基地提供30%的能源。“我们在遗址壁画上发现了类似‘双螺旋咒阵’的图案。”年轻工程师的声音带着兴奋,镜头转向岩壁上的刻画,那些磨损的线条确实与探测器上的咒阵有几分相似,“这说明古代魔法文明可能也尝试过星际旅行。?s/s¨x¢i~a,o^s/h·u!o\._c′o~m¢”陈晓突然明白,自己毕生追求的不是“魔法如何服务于科技”,而是两种看似对立的智慧如何共同揭示宇宙的真相。就像月面遗址的壁画与探测器的咒阵,相隔万年却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探索是文明的本能,而理解不同的智慧形式,是探索的前提。2007年的冬天,“萤火一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当探测器传回第一张火星表面的魔法场分布图时,指挥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图像上,火星的两极有明显的魔法能量聚集区,像两顶淡紫色的帽子,而赤道附近的能量波动,恰好与古代河床的分布吻合。“暗能水晶的输出达到了设计值的120%。”林薇指着屏幕上的数据,眼眶有些发红,“火星的稀薄大气让宇宙背景辐射更容易被吸收,我们的能量储备足够支撑两年的探测任务。”陈晓看着图像上那些蜿蜒的能量带,突然想起年轻时在苏联的雪夜。导师曾说,魔法场就像文明的指纹,每个星球都有独特的印记。现在他终于亲眼看到了火星的“指纹”,那些与地球截然不同却同样遵循某种规律的能量流动,像在邀请人类写下新的对话。王工拄着拐杖走进指挥大厅,这些年他的腿脚不太灵便,但每次重要试验都坚持到场。他颤抖着举起酒杯,里面盛着从月球带回的水——经过魔法净化咒处理的月面冰层融水,带着淡淡的甜味。“敬火星,也敬那些把咒语刻进星辰的人。”陈晓接过酒杯,与他轻轻一碰。窗外的夜空格外清澈,北斗七星的光芒像是某种遥远的呼应。他知道,属于魔法与科学的故事不会有终点——月球基地的能量站会继续扩建,火星探测器会发现更多秘密,下一代的年轻人会带着新的咒阵和公式飞向更远的星球。实验室的灯光在深夜依然明亮。陈晓摊开一张新的设计图,上面是载人火星飞船的草图,驾驶舱旁标注着“生命维持咒阵”的最新方案,着陆系统的设计参考了火星魔法场的分布数据。林薇在旁边写着能量计算公式,她的笔迹旁边,偶尔会出现陈晓用魔杖划出的魔法符号,两种不同的语言在纸上和谐共存。桌角的共振水晶泛着柔和的光,表面的裂纹里似乎有新的能量在流动。陈晓突然想起刚回国时,李院士问他魔法能带来什么。现在他有了答案:魔法带来的不是颠覆,而是连接——连接古老与现代,连接地球与宇宙,连接那些看似不可能同行的道路。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户照进实验室时,陈晓在设计图的最后画了个简单的符号:那是科多斯多瑞兹的校徽与五星红旗的结合,杏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在应和这个未完的句子——属于人类文明的星际旅程,才刚刚翻开用魔法与科学共同书写的第一章。2010年的初秋,北京航天城的测试大厅里弥漫着淡淡的臭氧味。陈晓站在载人火星飞船“祝融一号”的全尺寸模型前,指尖抚过驾驶舱的舷窗边缘——那里镶嵌着一层半透明的魔法玻璃,是用月球黑曜岩混合地球石英砂熔炼而成,既能抵御火星沙尘暴的高速撞击,又能过滤99%的有害辐射。“舱内的‘生态循环咒阵’已经调试完毕。”林薇穿着白色舱内工作服,头盔夹在腋下,额角还沾着模拟火星尘的红棕色粉末。她手里的平板电脑上,正实时显示着舱内微型生态系统的数据:魔法改良的小麦幼苗在红光下舒展叶片,根系缠绕着银色的能量线,将氧气释放量稳定在每分钟300毫升,恰好满足一名航天员的基础需求。陈晓点头,魔杖轻叩模型的生命维持系统接口。舱壁上的纹路突然亮起流动的金光,像血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