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意。
或者说,统率晋军的将领脑子没坏,不可能长久待在大江南岸,等着楚国水军来切断他们的后路。
在那期间,大概是楚军的指挥系统陷入混乱,楚国的水军仍旧没有出现。
“子庚所部的行军速度非常快,最后一次接到汇报是途经巢国对面的大江南岸,现在应该已经过彭泽了吧。”楼令哪可能不派人紧盯着呢?
这个彭泽不是城池,地点就是在现代的彭泽附近,只是目前当地有着面积很大的无名湖泊,在湖泊周边布满了湿地。
狐雍比较困惑地说道:“中军佐与上军将不是让您别去吗?怎么……”
是啊,郤至和智罃在信件中写得很清楚,让楼令就别去“郢”了。
楼令知道郤至和智罃什么意思,可是他俩显得过于天真了。
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不管楼令有没有到现场,该粘上的屎尿一滴都别想少。
毕竟,楼令是晋国的中军将,还是他下达了偷袭“郢”的命令。
如果晋军的行动取得成功,应得的荣誉不会从楼令头上被摘掉。
同理,晋军在征战期间干了什么,该承担的罪过和骂名,一样会让楼令躲无可躲。
正是因为出了那么大的事情,所以楼令更加应该到场,免得事态进一步恶化下去。
事实上,身份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事情根本就避不开。
所以了,只会躲在暗地里耍阴谋诡计的人,通常一旦曝光的话,很快就会像是阴影那般被阳光所驱散,简单来概括就是:见光死!
而能够爬上高位的人,最为起码就是不能有太多的黑点,并且还要能够扛得住事。
楼令随军向西的推进速度很平均,每天走上七十里的路程。
他们能够有那样的速度,得益于郤至所部西进期间开辟或维护了原本的道路。
其实,每一天能够走多少里的路程,真的就是取决于道路的状况。
有现成的通道,地形十分的平坦,一天走个百来里不会成问题。
要是变成爬山涉水,一天只走两三里地也不算太慢。
从地图上看,这个地点与那个地点只相隔几十里,真正走起来却是走了个几百里,简单就是因为无法走直线啊。
楼令率军来到巢国地界。
“这是巢国第几次被灭了?”狐雍总觉得有些搞笑。
大概是两年前,吴国灭了巢国一次,郤至西进期间第二次灭掉巢国,轮到楼令过来把巢国灭了第三次。
历经三次灭国的巢国,有多少公族幸存已经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他们举国上下只剩不足五百人,等再一次复国之后,国君也就是一个村长。*卡?卡`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快.
楚国给巢国的复国并不讲究,尤其是第二次帮巢国复国的时候,简单就是巢国哪一个公族率先前去拜访孙安,那人便是巢国的新君了。
孙安一点都不在乎正牌的巢国之君被晋军俘虏,更没有闲功夫给不到五百的巢人选什么样的国君,匆匆忙忙复立巢国就率军离开。
楼令等人并未在巢国过多逗留。
等他们出巢国的地界两百里开外,回援的子庚所部已经抵近到“柏举”百里之内。
楼令收到关于子庚所部的最后消息,里面指出楚国大批水军出现,子庚所部在靠近云梦泽的地带渡江来到北岸。
在当时,楼令所部与子庚所部的相隔距离大概是三百八十里。
不到四百里的路程?当地是平原的地形,只要楼令愿意追赶,完全可以趁子庚所部在渡河给追上。
毕竟,子庚所部可是有个七八万,渡河作业怎么都需要耗时十天左右。
十天啊?赶一些一天走个百里,楼令所部四天左右就能够抵达楚军的渡河地点了。
“我们无法与中军佐即时通讯,通讯延迟超过十二天。”楼令知道有对子庚所部半渡而击的机会,只是风险有点大。
所谓的风险是,郤至通知楼令的一个消息,先前有一支大约三万的楚军从“郢”离开,楼令派出去的人手并未查找到那一支三万楚军的动向。
深入楚国腹地,失去对一支三万楚军的行踪掌握,便是最大的风险。
“只要楚军肯正面交锋,我们完全有能力正面击败他们。”狐雍说道。
消灭子庚所部对晋国来说重要吗?事关晋国接下来有没有可能长期占领“郢”,以及夺占更多的城池与土地,当然会显得很重要。
哪怕是晋国没有占领“郢”和夺占楚国更多疆域的想法,歼灭或重创子庚所部,一样对晋国显得无比重要。
可是……,一旦楼令这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