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随时能够拿下“梅里”的诱惑,哪怕是西进的晋军正在朝己方本土进发,包括子庚在内的楚国高层,他们很难轻易放弃将“梅里”拿下来。
根本原因是楚军高层没有想到晋军会那么大胆,直接奔着己方的都城而去。左右为难的子庚选择了分兵,再次调动两万楚军前往“鸠兹”看顾后路。在子庚等人看来,西进的晋军主要是想切断他们的后路,试图全歼在吴地的十余万楚军。这种心态很正常,他们的自家都城在腹地,国内也不是全然没有可征召的士兵,并且主力也还健在啊。在他们的理解中,一旦晋军真的是奔着自家的都城而去,哪怕真让晋军把“郢”给偷了去,得逞的晋军根本就离不开楚国。都城被偷走一次,哪怕是君主被俘,亦或子庚也要请罪自裁,能够将深入腹地的四万晋军全歼,打破近年来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楚国压根就不亏。真的啊!楚国连续惨败在晋军手里好几次,他们的信心几乎快被打灭掉了。到目前为止,楚国是没有出现过战死的国君,可是楚国也没有当前那么惨过。连续五次的惨败,战死沙场的楚军超过六万,被俘的楚军约是二十四万。楚国向晋国提出赎回战俘的请求连续被拒绝,后来提出用晋军战俘换回己方战俘,才被晋国君臣所接受。要命的地方来了。楚军面对晋军历来是输多赢少,仅仅在“邲之战”取得过一次辉煌的大胜,其它打赢的战役多少有些拿不出手。因为楚军极少打赢晋军的关系,所以楚国这边能够拿出来跟晋国交换的晋人,数量上真的不是那么多,好些还是在楚国为奴十多年的晋人。到最后,楚国只跟晋国换回不到五万的被俘人员,其中有一些还是托人情或加码才换回的各家族子弟。那就是楚国在短短十年之内损失了二十五万左右的兵源,不是闹得伤筋动骨又是什么。其实,也就是楚国了,换作其他的国家,别说是连续惨败五次,可能一次就受不了,搞得明明还有余力却是举国上下丧失斗志。只是吧,吴地的楚国贵族越来越觉得事情不对劲,他们派人一再探查,完全没有发现晋军的踪迹。晋军想要切断吴地楚军的后路,不可能说一直没有出现,对吧?想要切断楚军后路的晋军,他们必须拿下“鸠兹”作为基点。这个也是子庚第一时间向“鸠兹”增兵的主要原因。看似岌岌可危的“梅里”就是不陷落,加上西进的晋军失去踪影,一直都在搞楚军高层的心态。越发觉得事情不对劲的楚军高层,他们给自己定了期限和触发点。所谓期限就是,一旦再打多少天无法将“梅里”攻克就撤军。触发点可以是大江北岸的晋军渡江,也能够是本土传来消息。他们左等右等,也不全然是在等,有主动派人联络本土,可是并未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预设的期限到时间,子庚万般不甘心地率军撤向“鸠兹”了。获得解围的吴国君臣立刻向大江通报楚军撤走的消息,只是楼令并没有马上展开渡江行动。在攻打“梅里”期间,楚军害怕被晋军切断后路。等楚军突然间撤走,晋军一样担忧楚军是不是设下什么圈套。得知楚军撤走,马上火急火燎渡江?要是楚军就等着晋军渡江玩半渡而击怎么办。可别说不可能,应该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另外一点,楼令是有下令打造了足够的渡江工具,可是大江的控制权从未掌握在晋军手里。在那种情况下,楼令该是多么脑门缺根筋,才脑子一热展开渡江行动?再者说了,应该着急的是楚国和吴国,哪怕是有四万晋军西进,只要不是短时内全军覆没,楼令完全有那个能力捞人。 等吴国舍得把水军调过来堵在“邗”的上游,楼令才下令展开渡江。晋军的渡江花费了四天的时间,其实也不是全军来到大江南岸,有一个“师”留在大江北岸看顾渡口。在那一个时间段,楼令也收到了相关的消息。灭掉巢国的晋军将俘获的巢君等人,以及用不到的战利品,一概押送到徐国那边。郤至或智罃、士鲂并没有传达额外的信息给楼令,只是没有传达新讯息就是最好的信息了。完成渡江的楼令没有第一时间展开追击,相反是先去了“梅里”一趟。别误会,楼令到“梅里”可不是想了解城池攻防战有多么惨烈,主要是邀请吴君寿梦出兵一同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楚军在“梅里”城内城外丢下七千多人,这还只是在攻城战给战死的楚军,没算上受伤或病死的楚军数量。怎么是城内城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