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于他人,就踏上了奴役之路。被奴役者只有服从与膜拜,无法建立起独立人格。唯内心中的责任萌苏与对自我人生的高度责任感,这时候人才会获得自由。心灵的自由,基于平等文化之上,具有克制权力的特质。
奴化:奴化教育,有4个步骤:1.严厉的管制,强调对威权的绝对性服从。2.权威没有提到的事情或想法,都是禁止而危险的。3.绝不允许对威权流露出丝毫的敌意。4.绝对服从者,会得到关心和奖励。经过这么4个步骤,就会形成明显的奴性人格,特别强调权力、地位与支配,并随时准备迎合任何形式的权威。
奴性:明明是被统治者,潜意识却模仿统治者的思维,想象着“我就是国家,我就是民族,我就是人民”。他们将人分为两类,应该跪拜的和应该向自己跪拜的,对于前者,他们的表现是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对于后者,他们表现出控制一切的欲望,要求对方向他无条件臣服,否则就不择手段,伤害对方。
奴性文化:奴性不可怕,可怕的是奴性文化。一旦奴性文化成了气候,人的自由权利与尊严,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奴性形成了文化,有着其固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成王败寇的哲学,暴力崇拜(或权力崇拜)的思维,视强弱为是非,以成败定善恶,辅以不择手段对他人的攻击……归结到底就是思维退缩回猿猴时代。
善恶:有人相信与生俱来的善,有人相信与生俱来的恶。相信善的人,最终会得到一个巨大的善人,对这个巨善的任何质疑和反对,都是恶的表现,这导致了他们除了山呼万岁,已经不再有着任何权力。相信人性恶的人,他们必须学习克制自己和别人的邪恶,通过限制恶,而获得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理想的生存空间。
马基雅维利:希望获取更多,这无疑是相当自然而普遍的心态;当人们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时,他们总是受到赞扬而非谴责。可是,当人们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样干时,他们就是犯了应该加以谴责的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你的能力,取决于你能够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是内向的,审视自我心灵的欲念。迷信是外向的,自己是好人,外边有妖怪要吃我。理性国家会在知识阶层的引领下,形成审视自我的文化。而暴政国家拒绝自我审视,宣称自己是永远正确的,所以他们致力于推行迷信文化。在后者,科学也会沦为迷信,你会经常听到他们说,要相信科学……
圣经: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结果被逐出伊甸园,只不过吃个水果,至于这么大动肝火吗?实际上,这意味着他们有了是非心与善恶心。在没有分别心之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当善恶心出现之后,人就会追求善而攻击恶,这时候心灵的痛苦就产生了——当人取代上帝评判世界时,就意味着心灵的自我放逐。
阶级:阶级原本是一种经济属性,并非是一种道德属性。富裕并不是罪恶,贫穷也不是占了天大的理,但当有人故意将这二者的界限模糊时,灾难就发生了——有的人智商急速跳水回落,简单地将良性的道德归于一个阶级,恶性的道德归于另一个阶级,是非善恶就这样混淆了。
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发表个人的时政观点,被投入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才放出来。官府想找到他写的书将其毁掉,但却没找到,原来书被他女儿藏了起来。又过了好多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此书公之于世。历史,是承载思想的最适宜体裁,最易于激活思想。传播者付出惨烈的代价,让民众获得自由的武器。
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八大本《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200多万字。胡适称自己是唯一看完这套书的人。唐德刚问:里面难道没有一点学问和真理?胡答: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次年,老友陈源从大陆邀请胡适,致信说,大批判是对你的思想,不是对你个人。胡适批注:除了思想之外,什么是“我”?
胡适墓志铭: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说一下专制。专制最憎恨思想,最喜欢技术。秦始皇尽焚经书,只留下了农耕种植书,号召广大群众认真学习。可群众学到最后,农植书反而失传了,被暴君憎恨的经书却传读至今。何以如此?这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