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好在去年开始就开始吹“改革开放”的春风了,镇上的风气比村里的还是要好点儿。
陈乔玉沿着街道巷子走了一阵,看到巷子口有个老头支着摊子给人剃头,旁边还挂着个木板子,上面写着“剃头伍分钱”。
陈乔玉顿时眼睛一亮——这就是做生意!
于是陈乔玉就站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老头给一个中年男人剃完头之后把理发的围布一扯,在旁边抖碎发。
中年男人也站起来,伸手摸了摸头发,又对着墙上挂着的小镜子左看看右看看,觉得还算满意,给了五分钱:“您老手艺好!”
老头笑得咧嘴:“还行,还行,打小做这个的,休息十多年了手还没生!”
等中年男人走了之后,老头一边收围布一边问陈乔玉:“丫头,你也剪头发?”
陈乔玉赶紧捂住了辫子:“我不剪。”
老头笑笑,看看陈乔玉的头发,说道:“你这头发剪了可惜了,留长点儿能卖钱呢!”
陈乔玉笑道:“我不卖头发……我这儿有今年新下来的豆子花生,您要吗?”
老头这才明白过来:“是附近村里来卖东西的?”
陈乔玉抿了抿嘴:“换也行。”
她还不大敢说卖的事儿,心里还是有点怕的,前几年的阴影还历历在目。
老头凑过来看看,陈乔玉赶紧把篮子里的东西往前递了递:“都是今年新下来的豆子,挨个挑了的。”
老头把手伸进布袋子里掏了一把出来,见确实不错,没什么壳子碎屑,豆子也颗颗饱满,还算满意,便问道:“丫头你这打算怎么卖啊?”
虽然陈乔玉这已经不是第一回卖东西了,但在七零这边她还是挺紧张的:“您看着给。”
说完又找补了一句:“看您是个好人,肯定不会欺负我个小姑娘的。”
老头闻言一愣,旋即笑了:“丫头嘴皮子挺利索啊!你这要是放在以前,那也能招呼招呼生意。”
说着,倒是也没跟陈乔玉纠缠,让她在摊子上等着,自己进巷子里叫人去了。
小姑娘不信他,他就去找自己老伴儿,让老伴儿跟她谈去!
陈乔玉站在摊子旁边等了不多会儿,老头就带着个几个圆润的老太太过来了。
几个老太太都在一块择菜,听到老头说有乡下人来卖豆子,就赶紧过来了。
豆子没得说,陈乔玉跟陈青杨挑了又挑的。
但这价钱大家还真拿不准,乡下按工分分粮食,没用钱买过。
城里按户口分粮食,剩下的都要凭粮票去供销社买,也没买过不要票的粮食。
今年倒是有些人开始零散地换粮食,但也是一人一个价,没个准数。
好不容易商量了一圈,按照供销社凭票的价格加三分之一给出了,没有钱的拿东西换也行。
陈乔玉说:“火柴,蜡烛,肥皂,牙膏……啥都行。”
就有人去家里拿东西了——她家里几个孩子都在厂里工作,厂里会发肥皂这些当福利,比直接用钱买划算。
陈乔玉带来的东西不算太多,几下就被几个老太太给换完了,换得了两盒半火柴,一块切下来手掌心大小的肥皂,还有一根红蜡烛,并几张毛票。
陈乔玉觉得还行,如果顺利的话,她再来两趟城里,卖出一部分粮食就凑够青杨的学费了。
几个老太太也很是满意,这年头钱跟票是分开的,票还要更紧缺一些,不要票的东西自然是越多越好。
等老太太们都把豆子倒回自家的碗盆袋子里了,把空布袋子还回来的时候,就看到了陈乔玉篮子里的两双袜子。
这袜子比供销社的好看,老太太们的眼睛毒,一眼就瞧上了。
问陈乔玉:“姑娘,你这袜子是哪儿买的啊?”
她们见天儿去供销社看新鲜也没瞅见这么好看的袜子,那花纹样子新鲜细致,别出一格。
陈乔玉眼都不眨:“跟别人换的。”
刚刚才换过东西的老太太们半点儿都没怀疑,纷纷拿起来看,觉得这袜子真好看。
当然了,老太太们的眼神比较毒,也没少挑刺儿:“哟,这里的花纹织错了,这个就剩半截了。”
“还有这里翘出来一根皮筋了。”
“我看着颜色也有点儿淡,像是晒久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