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官”为四两,“哨官”为五两,营官为十两,团营以上无论正副一律为“十五两”。
按照这个条例,杨振的战时军前津贴每个月就是“十五两”。
对杨振来说,这根本不算多,但对下面的一般正兵们来说,这二两白银的战时津贴已经很管用了。
自从杨振在金海镇全面推广“以地代饷”“分地代饷”的政策之后,原本用在征东军和各路协守团营将士身上的最大一笔支出,也就是每月的饷银支出,逐年下降。
到了崇祯十六年,真正当兵就是为了吃饷的人数已经非常少了。
随着金海镇在对虏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辖内的地盘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最后选择在金海镇辖内“以地代饷”“分地代饷”甚至以土地酬功的将士,占了金海镇全体将士的九成九以上。
而这也就意味着,杨振直领的征东军和金海镇、登莱镇各路协守总兵府辖内的将士之中,有九成九是不拿饷银的。
他们想要获得真金白银的收入,只能通过战场缴获或者战后奖励。
如此一来,的确为杨振节省下了大笔原本用于饷银支出的银子,整个金海镇的财政状况因此好转了很多,也有了较大的余力投入到弹药的生产、战船的修建和重炮的铸造上面了。
这本来是一个好事。
但是,后来各路反馈,包括杨振自己也发现,仅仅以地代饷,或者给予入伍豁免税赋钱粮的待遇,甚至包括以土地酬功,其吸引力还是不够大,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平时也还罢了,到了战时,不给予参战将士一定的直接奖励,不仅体现不出平战转换的差别,而且也体现不出前线与后方的差别。
所以,在崇祯十五年的年底,各种津贴补贴制度,便以白纸黑字明文规定的方式应运而生了。
在某一些人看来,这是杨振从原来立场和做法上的一种倒退,将会导致金海镇的兵役与屯田相结合的分田代饷、从军免税制度,再次退回到以前的花钱招募和雇佣营兵的老路上去,而所谓津贴补贴,也不过是变相的军饷罢了。
但是,对杨振来说,这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折中。
与纯粹的以地代饷相比,各种津贴补贴制度的出台,的确会增加总镇府在军费方面尤其人头费方面的支出。
但是这种支出只在战时有,只在军前有,或者只在集中训练的时候有,只在驻地偏远艰苦的地方有,只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人员范围内的发放。
这样做,既能更大程度上的激励将士用命,同时也能为杨振和金海镇节省下大笔真金白银的军饷支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杨振在全面推行“以地代饷”制度之后,又推出了各种津贴补贴制度。
这一次长安堡之战,阵亡的大部分将士,都是“正兵”以上的身份,单以一个正兵的战时军前津贴计算,其阵亡后向其家眷持续发放六十个月的津贴,那起步就是一百二十两白银。
对于一般的移民“屯户”家庭来说,这笔额外的津贴可不算少了。
而杨振之所以这么“大方”,也是因为拿下辽阳城后,他很快就能从城中收获一大笔银子。
而且,接下来还要去打辽阳城,麾下士卒伤亡在所难免,这个时候拿敌人的银子激励自己麾下士卒奋勇作战,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了,杨振也不希望看到自己有太多的伤亡。
毕竟阵亡一个正兵的抚恤如果都按六十个月的战时军前津贴发放,阵亡一千正兵,光抚恤就是十二万两,同样是无法持续的。
若是攻城战打赢了,那还好说,若是打输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好在刚刚结束的长安堡之战,给了杨振很大的信心,他相信经此一战,接下来辽阳城守军恐怕只能固守了,这样一来反而好打了。
当然,经过长安堡之战,杨振也越发认清楚了自己的短板,那就是骑兵太少,骑兵太弱,今后必须大幅度增加对骑兵的投入。
除了继续大批量搜罗战马之外,还要大批量的扩充和训练骑兵,尤其是最精锐的重装骑兵。
什么狗屁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事实上这个谣言真正的说法应该是重骑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这次长安堡之战,清虏骑兵来了那么多,其中真正称得上重骑兵的大概也就是此次充当他们全军先锋的那数千巴牙喇而已。
后续赶来的所谓主力,人马数量虽然很多,但其战斗意志和战斗能力都差不少,要不然祖克勇、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