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君士坦丁堡
翻译详细地给李察讲述了这几天君士坦丁堡发生地事情地经过。
在诛杀掉皇宫中地叛贼之后,法鲁克王子带领近卫军直奔圣索菲亚大交谈,抓住了藏身在那里的阿萨德帕夏,主说这位帕夏,死到临头的时候还在那狡辩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法鲁克王子可以早日登基重新振兴奥斯曼帝国。
但王子殿下绝不会受了此等小人的迷惑,亲手诛杀了这位弑父仇人,将他的脑袋挂在了君士坦丁堡的城门口,并下令逮捕了他所有的家人。之后的桥段就是那些狗血小说中写的了,不少的报纸也是直接照搬了这一套故事,英勇的王子来到君士坦丁堡大清真寺,一下子就拔出来了那柄象征着帝国苏丹权力的石中剑,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位王子直接将这柄石中剑收入了自己的剑鞘并单手接过了象征着苏丹的白色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表面上看起来十分英勇威武,但这一切举动有点太过顺理成章,就让不少人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王子自己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从最开始王子从边境这么快回来,显然他早就知道了叛变的发生,那为什么他不提前警告自己的父亲。
再有就是自己的父亲刚刚离世,就这么心安理得的接过苏丹的位置,还那么嚣张丝毫不遵守礼仪好像这一切都是他自己赢来的似的。但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所有的人都被新任苏丹的铁腕手段给震惊了。第二天一早这位苏丹就利用军队恢复了君士坦丁堡的秩序封锁了整个议会,派出自己的鹰犬,搜查所有与叛乱有关的分子,被查出来的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而且没过多久苏丹的人就来到了安塔利亚,抓获了但是接待李察的那批人,但当士兵们要抓走翻译的时候被李察给阻止了。
李察看着愤怒的士兵们淡淡地说:“他是忠于苏丹的,你们为何要抓他?”
令人尴尬的是这几位士兵貌似并不知道李察的身份,说着一口他们听不懂的语言说不定是叛乱分子的外国资助人,便一股脑地就把一行人关进了安塔利亚的监狱。甚至还有一名军官来审问李察,不过最后因为语言不通的原因只得作罢。
好在的是这一误会很快就被解开,苏丹特地下旨让李察进入君士坦丁堡觐见,离开的时候那些军官和士兵纷纷点头哈腰跟李察道歉,大概的意思是让李察千万不要在意他们的失礼。在李察的努力下翻译也被释放,随李察一同前往君士坦丁堡。
这次前往君士坦丁堡的路程是走内陆的公路,离开安塔利亚之后前往马尔马里斯、土麦那、布尔萨、最后到达君士坦丁堡。这座无数人朝思暮想的城市就展现在李察的面前,作为曾经的精罗,李察曾无比向往这座城市。
公元330年5月11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廷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4世纪中期到公元13世纪初期时,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
后来罗马帝国逐渐衰落,领土范围也缩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公元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此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再次繁荣起来。西方学者们习惯上将基督教治下(330年5月11日至1453年5月29日)的该城称作君士坦丁堡,而将此后伊斯兰教治下的城市称作伊斯坦布尔。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伟建筑而闻名。著名的建筑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君士坦丁堡竞技场和黄金城门,大道与广场在其间星罗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两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还保存着为数众多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在被奥斯曼帝国攻克之时,该城已经逐渐破败,但在此后得到了迅速的复兴与发展,并于17世纪中叶再次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君士坦丁是古希腊的移民城市,称拜占廷,公元前660年为希腊人所建。但是在君士坦丁之前的罗马帝国时代,它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重建并扩建了拜占廷,并于公元330年宣布迁都拜占廷,改名为新罗马,别称君士坦丁堡,意谓“君士坦丁之城”。从此,这个城市开始了它辉煌的千年历史,君士坦丁的名字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直到1453年5月29日帝国陨落的那天。
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驾崩,罗马帝国正式分裂成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两部分,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首都,成为地中海东部政治、经